
價值近200萬人民幣的環境檢測車,就是一個流動的小型實驗室。王璟攝

揚子晚報記者在巴斯夫環境監測中心采訪。許建軍攝
舉世聞名的萊茵河有“德國父親河”之稱,全長1390公里,其中近一半在德國境內。萊茵河不僅要為上千萬人提供飲用水,而且還擔負著繁重的內河運輸、灌溉等任務。但上世紀50年代末,大批化工、冶煉企業在萊茵河兩岸建立,萊茵河水質急劇惡化,一度變成毫無生機的“死水”。然而,當記者前不久站在萊茵河畔時,看到的萊茵河卻是清澈而平靜。深受污染之痛的德國,花了30多年的時間和精力終于讓萊茵河污水變清、魚兒重現!奇跡產生的背后是德國人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深切反思。
1 “萊茵”意為清澈純凈,但戰后工業重建讓河水從藍變黑
30年治理讓水質僅次于飲用水
漫步在路德維希港的萊茵河畔,記者看到,萊茵河上有游輪和運輸船穿梭,但是碧水清清,靜謐而美麗。路上,記者碰到了52歲的穆勒先生,說起萊茵河的環境,穆勒先生感慨良多。“‘萊茵’一詞在古德語中是‘清澈純凈’的意思,但在上世紀德國開始大規模戰后重建,恢復工業、發展工業成為重新振興德國經濟的首要任務,冶金業與化學工業尤其突出,出現了舉世聞名的魯爾工業區。大型的工廠修建起來之后人們才發現,工廠帶來的不只是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帶來了大量的濃煙、污水。”
說起受傷的萊茵河,穆勒先生仍心有余悸。“河水的顏色也從藍到黑,人們不再喝家里的自來水,只能去超市買瓶裝水來喝。河里再也沒有了游泳的人群,因為誰都知道水是有毒的。河里的魚類幾乎全部死亡,甚至周圍還有一些人因為吸入污染空氣致死。這就是當年政府為了德國重建,犧牲自然環境的代價。”據了解,對現在居住在萊茵河兩岸的普通居民而言,對萊茵河的保護已經成為一種責任。“沒有人會往萊茵河里扔廢棄物;沒有人會到河邊去更換汽車油箱;也沒有人會去破壞周圍的植被。因為曾經失去,所以大家更愛這條河。”據了解,對萊茵河造成污染的個人最高罰金是兩萬歐元,但如果遭到起訴的話,則會因污染萊茵河付出慘重代價。
記者在世界最大的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提供的環保圖表上看到,目前萊茵河的凈化率已經達到了95%,可以進行任何水上運動,水質也已經僅次于飲用水。萊茵河的生物種類工業化前是160種左右,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一度下降到了只有十幾種,而經過數十年的治理,現在的生物種類已經恢復到了150種左右。采訪中,一張有位老人興奮地抱著一條大魚的照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條大魚有一米多長呢,是不久前在萊茵河巴斯夫公司污水排放口旁邊捕獲的!”巴斯夫公司有關負責人笑著告訴記者。
舉世聞名的萊茵河有“德國父親河”之稱,全長1390公里,其中近一半在德國境內。萊茵河不僅要為上千萬人提供飲用水,而且還擔負著繁重的內河運輸、灌溉等任務。但上世紀50年代末,大批化工、冶煉企業在萊茵河兩岸建立,萊茵河水質急劇惡化,一度變成毫無生機的“死水”。然而,當記者前不久站在萊茵河畔時,看到的萊茵河卻是清澈而平靜。深受污染之痛的德國,花了30多年的時間和精力終于讓萊茵河污水變清、魚兒重現!奇跡產生的背后是德國人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深切反思。
1 “萊茵”意為清澈純凈,但戰后工業重建讓河水從藍變黑
30年治理讓水質僅次于飲用水
漫步在路德維希港的萊茵河畔,記者看到,萊茵河上有游輪和運輸船穿梭,但是碧水清清,靜謐而美麗。路上,記者碰到了52歲的穆勒先生,說起萊茵河的環境,穆勒先生感慨良多。“‘萊茵’一詞在古德語中是‘清澈純凈’的意思,但在上世紀德國開始大規模戰后重建,恢復工業、發展工業成為重新振興德國經濟的首要任務,冶金業與化學工業尤其突出,出現了舉世聞名的魯爾工業區。大型的工廠修建起來之后人們才發現,工廠帶來的不只是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帶來了大量的濃煙、污水。”
說起受傷的萊茵河,穆勒先生仍心有余悸。“河水的顏色也從藍到黑,人們不再喝家里的自來水,只能去超市買瓶裝水來喝。河里再也沒有了游泳的人群,因為誰都知道水是有毒的。河里的魚類幾乎全部死亡,甚至周圍還有一些人因為吸入污染空氣致死。這就是當年政府為了德國重建,犧牲自然環境的代價。”據了解,對現在居住在萊茵河兩岸的普通居民而言,對萊茵河的保護已經成為一種責任。“沒有人會往萊茵河里扔廢棄物;沒有人會到河邊去更換汽車油箱;也沒有人會去破壞周圍的植被。因為曾經失去,所以大家更愛這條河。”據了解,對萊茵河造成污染的個人最高罰金是兩萬歐元,但如果遭到起訴的話,則會因污染萊茵河付出慘重代價。
記者在世界最大的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提供的環保圖表上看到,目前萊茵河的凈化率已經達到了95%,可以進行任何水上運動,水質也已經僅次于飲用水。萊茵河的生物種類工業化前是160種左右,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一度下降到了只有十幾種,而經過數十年的治理,現在的生物種類已經恢復到了150種左右。采訪中,一張有位老人興奮地抱著一條大魚的照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條大魚有一米多長呢,是不久前在萊茵河巴斯夫公司污水排放口旁邊捕獲的!”巴斯夫公司有關負責人笑著告訴記者。
舉世聞名的萊茵河有“德國父親河”之稱,全長1390公里,其中近一半在德國境內。萊茵河不僅要為上千萬人提供飲用水,而且還擔負著繁重的內河運輸、灌溉等任務。但上世紀50年代末,大批化工、冶煉企業在萊茵河兩岸建立,萊茵河水質急劇惡化,一度變成毫無生機的“死水”。然而,當記者前不久站在萊茵河畔時,看到的萊茵河卻是清澈而平靜。深受污染之痛的德國,花了30多年的時間和精力終于讓萊茵河污水變清、魚兒重現!奇跡產生的背后是德國人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深切反思。
1 “萊茵”意為清澈純凈,但戰后工業重建讓河水從藍變黑
30年治理讓水質僅次于飲用水
漫步在路德維希港的萊茵河畔,記者看到,萊茵河上有游輪和運輸船穿梭,但是碧水清清,靜謐而美麗。路上,記者碰到了52歲的穆勒先生,說起萊茵河的環境,穆勒先生感慨良多。“‘萊茵’一詞在古德語中是‘清澈純凈’的意思,但在上世紀德國開始大規模戰后重建,恢復工業、發展工業成為重新振興德國經濟的首要任務,冶金業與化學工業尤其突出,出現了舉世聞名的魯爾工業區。大型的工廠修建起來之后人們才發現,工廠帶來的不只是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帶來了大量的濃煙、污水。”
說起受傷的萊茵河,穆勒先生仍心有余悸。“河水的顏色也從藍到黑,人們不再喝家里的自來水,只能去超市買瓶裝水來喝。河里再也沒有了游泳的人群,因為誰都知道水是有毒的。河里的魚類幾乎全部死亡,甚至周圍還有一些人因為吸入污染空氣致死。這就是當年政府為了德國重建,犧牲自然環境的代價。”據了解,對現在居住在萊茵河兩岸的普通居民而言,對萊茵河的保護已經成為一種責任。“沒有人會往萊茵河里扔廢棄物;沒有人會到河邊去更換汽車油箱;也沒有人會去破壞周圍的植被。因為曾經失去,所以大家更愛這條河。”據了解,對萊茵河造成污染的個人最高罰金是兩萬歐元,但如果遭到起訴的話,則會因污染萊茵河付出慘重代價。
記者在世界最大的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提供的環保圖表上看到,目前萊茵河的凈化率已經達到了95%,可以進行任何水上運動,水質也已經僅次于飲用水。萊茵河的生物種類工業化前是160種左右,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一度下降到了只有十幾種,而經過數十年的治理,現在的生物種類已經恢復到了150種左右。采訪中,一張有位老人興奮地抱著一條大魚的照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條大魚有一米多長呢,是不久前在萊茵河巴斯夫公司污水排放口旁邊捕獲的!”巴斯夫公司有關負責人笑著告訴記者。
-記者感悟
切膚之痛后的自覺環保
藍天白云、山清水秀、森林廣茂、沃野如畫,連城市都“淹沒”在綠色之中,德國的自然生態之美讓記者如在仙境。記者看來,政府對于環保的態度和立法只是德國環境改善的具體舉措,而最深層的原因是德國人從污染的教訓中深切地認識到:環境對人生存的意義。
10天德國行,德國人對環保的自覺處處可見:賓館沒有拖鞋、洗漱用品,有的賓館還規定了用水量,并鼓勵自然采光;廣場上散步時,小野兔在樹林里睡覺、小松鼠會出來覓食,各種野鳥在耳邊盤旋;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分類垃圾桶豎立街頭,上面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就是在德國喝礦泉水,也幾乎都是可供回收的玻璃瓶裝;而交通路口也往往豎著廣告牌,寫著的卻是“當紅燈亮起時,請您關掉汽車發動機”的標語……在德國,評價政府第一是看失業人口的多少,第二就是環境保護。德國人的環保意識是在慘痛的環境災難和教訓面前逐漸形成的。現在,德國經濟的發展不僅沒有以犧牲環境謀求利益,相反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并成為德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重要因素。只有當你真正明白環境與人類的息息相關,你就知道,你的每一個環保的動作,其實都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