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目前,西寧市環境監測站氣相色譜儀操作系統升級改造已完成,標志著該站已初步具備了湟水河測試多種有機污染物的條件。這是實施中挪合作"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設項目"的結果,而這僅是合作項目中的一項。
記者在8月5日召開的中挪合作"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設項目"工作進展中期成果宣傳會上獲悉,中挪合作"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設項目"自2007年8月啟動,項目總投資2472萬元,其中,挪威無償援助資金1872萬元。該項目主要是建立現代化水質信息系統、應急預案以及改善城區供水、公共衛生設施和水污染控制。項目實施期間,挪威專家為西寧市環境保護局安裝了網絡版ENSIS(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對信息中心人員進行了培訓。引進國際先進軟件,將西寧市污染物普查數據圖層錄入GIS(地理信息系統)圖層中,這些數據將應用于GIS(地理信息系統)圖層中,以此提高環境監測能力。
針對城南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進水量少,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的實際問題,項目組提出南川工業園工業與生活污水綜合管理的技術方案。目前,已完成了《南川工業與城市污水綜合管理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針對西寧第一污水處理廠自2002年投產以來一直出現氮磷超標,處理量達不到設計能力的問題。中挪專家對工藝進行了優化。同時,該項目還以建立湟水河污染應急響應系統為目標,補充完善了《西寧市湟水河污染應急響應系統綱要》涉及的基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