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婺源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水資源保護意識;規劃先行,夯實水污染防治基礎;封山育林,大力增加水源涵養量等措施,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環保之路。
江西省婺源縣嚴格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治工作,圍繞建設“中國最美的鄉村”、“世界最大的文化生態公園”目標,走出了一條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人類可持續生存的綠色生態環保之路,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業生態縣”、“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試驗區”等。婺源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水污染防治創造了先天條件,完善的工作機制為水污染防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加大對《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的宣傳力度。尤其是在“世界水日”和“世界環境日”期間,開展水資源保護專題宣傳,增強全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及節約意識。
二是規劃先行,夯實水污染防治基礎。婺源先后編制了《生態縣建設規劃》、《星江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明確了全縣水污染防治的目標和任務,構建了水污染防治框架體系,為全縣水污染防治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封山育林,大力增加水源涵養量。在封山育林170萬畝的基礎上,將公路沿線200米以內林帶及水源涵養林、護岸林、風景林、水口林等列為地方公益林進行保護,并通過縣人大形成決議,在10年內全面禁伐天然闊葉林。目前,全縣林地面積發展到377.5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2.5%。同時,積極開展水土流失專項治理,大力開展全民造林運動和“一大四小”綠化工程,通過豐富林業資源進一步增加了森林的水源涵養量。
四是嚴格環境準入,切實加強建設項目管理。嚴把源頭,切實做到凡不符合環境要求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不能上馬,未認真落實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項目不能投產運營。要求縣環保、發改、金融等部門共同把好建設項目環保關。各鄉鎮和部門在招商引資中,凡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不管投資多大、效能多高,一個不選。幾年來全縣共拒絕各類污染項目20余個,合同金額高達10多億元。
五是加強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在嚴格控制新增污染的同時,重點加強水污染整治,嚴肅查處違法排污行為。近年來,全縣整頓和關閉重污染、高耗能企業45家,對公路沿線43家非煤礦山企業進行關閉或搬遷。同時,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和規范規模化畜禽養殖,依法設立禁養區。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縣財政每年為每個行政村安排5000元專項經費用于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
六是加大投入,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988萬元建成縣級垃圾衛生填埋場。為解決城市生活污水對星江河的污染問題,又啟動總投資達6000萬元、總設計污水日處理能力3萬噸的縣城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廠區工程量的80%和4公里的管網鋪設,力爭今年建成并投入運營。與此同時,扎實推進國家級、省級生態縣以及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活動。其中,江灣鎮成功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清華鎮創建“江西省首屆十佳環境優美鎮”。
七是多措并舉,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依法報請省人民政府批準,將縣自來水公司取水口上游4000米至下游100米區域劃定為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定了《城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辦法》,開展零點行動,將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全部關閉、搬遷。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自來水取水口上移搬遷,加快實施自來水廠異地改擴建項目;加大投入,確保農村居民喝上干凈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