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唐代詩人王維用一個“好”字,寫出了駕舟灞水上,任憑晚風吹的愜意感受。時下的藍田灞水河畔,巍巍鹿原草木吐翠,千畝灞水碧波蕩漾,縣城西區廣場上散步的市民絡繹不絕,藍田這個宜居、宜業、宜游的西安生態花園正日益煥發出其獨特的魅力。星期天,到藍田。踏青賞花、納涼避暑、登山探幽、泡湯滑雪已成為周邊市民旅行首選,“鄉村讓藍田更美好”理念深得民心。這些變化都是藍田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樹立“養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科學政績觀,推進河長制,建設美麗藍田結出的碩果。
“河長制”先行先試,勇于擔當
藍田縣地處秦嶺北麓,是中國著名的廚師之鄉、美玉之鄉、溫泉之鄉、陜菜之鄉,也是八水繞西安中,灞河、浐河兩大水系發源地,水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河流眾多,僅流程4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4條。灞河全長107公里,藍田境內流程約70公里,流域面積1923.6平方公里。
中央、省市提出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后,藍田縣不等不靠,以高度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鐵軍精神,先行先試,敢于摸索。積極開展河長制工作,成立河長制辦公室,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全縣共設置2名總河長,28名縣級河長,38名鎮級河長,674名村級河長。繪制藍田縣水系圖、縣鎮河長分布圖,設立縣鎮村三級河長公示牌768塊,接受社會監督。
長效機制管住管好每條河
藍田縣作為西安市生態保護屏障,境內有李家河水庫、岱峪水庫等西安市飲用水源地。為確保浐灞清水送西安,藍田縣以河長制為抓手,狠抓河長制六大工作,保護流域內河流。組織水務、公安、國土、電力、環保等部門統一行動,形成合力,依法強力拆除142家砂石廠、粘土磚廠、石灰廠;開展“六邊三化三美”專項整治;河流“臟亂差”和“黑臭河”專項整治活動,采取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等措施,實施河道生態整治;秦嶺峪口整治工程,降低減少入河入庫排污,使水質達到“四可”標準;堅持“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以“治水、增綠、護坡、美川”為重點,深入實施藍天工程、清水行動,強力推進造林增綠、水土保持、峪口整治、河堤治理等項目建設,持續抓好浐灞河上游重點區域保護工程。兩年來,在山區、半山區和嶺區的荒坡建設水源涵養林1.12萬畝。
讓工作落在實處,藍田縣組織河長制工作培訓會,對工作任務進行安排部署。制定河長制實施方案、考核通報、巡查日志等河長制錦囊,確保工作先行有方;藍田縣主要領導堅持定期開展河長制工作包抓檢查,落實河道巡查制,同時全縣成立19個督查組進行常態化暗訪督察,確保巡查督查常態化,形成長效機制。
推行“河長制+”建設好水好山
“廊橋疏影菜花黃,流水潺潺岸青青。秦嶺遠山翠疊嶂,游人峪口話鄉愁。”這是環山路新寨峪口按照因形就勢、就地取材、恢復自然,科學梳理的原則,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景觀后呈現出的優美畫卷,也是藍田縣將“河長制+”融入山水治理,推動全域旅游的一個縮影。
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藍田縣攻堅克難,多措并舉推進“柔性治水,關中留水”治水新理念,堅持“一河一策”,著力抓好縣域河流綜合治理,突出抓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工作。結合全域旅游、城鄉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模式。
投資3100萬元,實施建設桐花溝等5處秦嶺峪口“河長制+”水旅結合整治工程;寶興寺等村農村污水收集處理項目、白牛河滬陜高速白鹿原出口段河道綜合治理等河道治理工程;灞源鎮青坪村“河長制+”美麗鄉村等活水進村項目;投資6500萬元,啟動實施小寨鎮老虎溝河董嶺村段河堤治理“河長制+”黨建項目;通過實施北川河“河長制+”特色小鎮、岱峪河藍橋河峪口綜合整治、千畝荷塘“河長制+”農水結合、玉山清灞匯流段河道“河長制+”絲路慢城等一系列項目,打造一個“移步換景,步步見景”的美麗藍田,讓游人走在景中,如游畫中。
如今,隨著藍田縣以“河長制”為抓手,深入開展“五水共治”工作,“綠水青山已經成為富民金飯碗”、“柔性治水、關中留水”的新生態理念已經扎根藍田大地。藍田縣將圍繞“聚焦大西安建設新藍田”目標,把水環境治理做為藍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頭戲,描繪出藍田山青水秀的治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