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河北省政協主辦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濕地保護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衡水市委書記陳貴提出,按照“水市湖城”的生態建設科學發展理念,把衡水湖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衡水將斥資50億人民幣,打造衡水湖濕地公園,把衡水湖打造成“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濕地”。在做好濕地保護的前提下,讓湖水流進城市,讓水網環抱城市,讓“水市湖城”的戰略構想變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現實。
市區、湖區統籌考慮,路網、水網協調推進
這是衡水市第一次舉辦這樣高層次的論壇,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展示“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濕地”的目標,第一次提出把衡水湖濕地保護與發展統一起來,走以科學利用促深度保護的路子。這樣開放的心態、開闊的思維促進了城市發展理念和模式的轉變:明確以市區為中心“攤大餅”轉變為以衡水湖為中心,連接衡水市區和冀州市區,打造一湖兩城。以衡水湖為基點,放射性地搞好城市路網、水網、電網、綠網、氣網的規劃建設。將城市框架拉大,增強城市的承載力和發展力。
打造“水市湖城”,基礎建設必須先行。本著“市區、湖區統籌考慮,路網、水網協調推進”的原則,他們突出抓好六個重點——
搞好水網規劃建設。概括為“一網五環”:一網即主城區、冀州、棗強的環湖水網要聯通;五環即環主城區、環新城區、環衡水湖、環冀州城、環湖東產業帶的水路要通達。以衡水湖為中心打造城市湖河水系,把“十河九湖”等大小水路連通一體,河渠清淤,擴水聯渠,形成星羅棋布、眾星拱月、縱橫交織的“一網五環”城市水網架構。
搞好路網規劃建設,路順河走,河繞路流。圍繞衡水湖打造東湖大道,打通中湖大道、西湖大道,濱湖大道(前進大街)以及40公里環湖景觀路網,構建“一湖兩城”的城市道路框架體系。
建設西湖水源地。在西湖區域建設1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上水源地,既是生態,也是水源,一舉兩得。
在西湖西區打造“西西濕地公園”,形成南有杭州,北有冀州;南有西湖,北有衡(水)湖;南有“西溪”,北有“西西”的南北“隔空對話”格局。
對衡水湖內的八個島搞好保護性開發。這八個島既可成為候鳥的“天堂”,又可成為“高人”的“看點”。
搞好湖區綠化美化。根據衡水市區、湖區的土壤特點,考察和選擇耐鹽堿樹種,實行大樹、好樹進市區、進湖區,并輔以花草點綴,為衡水湖和水路、道路穿綠衣、鑲“花邊”,努力營造一湖清水、兩岸綠色、三季花香、四季有綠的生態景觀。
精心規劃環城水系,構建市區“一河九湖、九橋飛渡”的壯觀景象
以衡水湖為中心打造湖泊體系,以滏陽河為基礎打造河渠體系,精心規劃環城水系,構建市區“一河九湖、九橋飛渡”的壯觀景象,把衡水市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水市湖城”。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藍圖。在衡水人的心目中,這是大自然賜給衡水的一盆清水,那縱橫交錯的河渠,還有毗鄰湖區的城市,都和衡水的名字一樣構成了風水恒存的深刻寓意,而現在這樣的藍圖正一步步變得清晰。
讓湖水流進城市,讓水網環抱城市,根本的就是對流經市區13公里的滏陽河進行徹底整治,通過河道整治,使市區與衡水湖連接,通過滏陽河在市區內形成一個大的水網,再與市區內的渠道和湖泊連接,實現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營造城湖相連的生態景觀。為此衡水市委托中鐵電氣化集團公司對滏陽河區域進行規劃,聘請臺灣大元建筑及設計事務所、英國偉信設計事務所、省水利設計研究院等設計單位對滏陽河進行景觀設計、橋梁設計和水道規劃等。目前,滏陽河9.22平方公里改造范圍的整體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第一階段2.05平方公里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已經完成。按照規劃,將對滏陽河市區段河槽進行景觀蓄水,對沿河兩岸進行綠化美化。同時,建設城市文化休閑帶,并分批建設濕地公園、文化中心、歷史古韻、水文化景觀,依托滏陽河自然形成的湖泊、洼地建設臨河湖群。
注重歷史資源、文化內涵、產業定位、載體構建,實現規劃+綠化+文化的和諧統一
打造“水市湖城”,必須注重歷史資源,注重文化內涵,注重產業定位,注重載體構建,實現規劃+綠化+文化的和諧統一,使歷史文化、特色產業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該市堅持“北工、南城、東物流”的城市布局,在南部建設新城區,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北部建設工業園區,東部建設高科技園區和大物流園區。一是圍繞“三湖(壺)”建名城。圍繞衡水湖、鼻煙壺、一壺老酒做文章,把衡水打造成“北方著名的湖城”、“中國著名的酒城”和“世界內畫名城”。二是突出特色建名市。就是圍繞衡水特色產業資源和在外影響,在業已形成的知名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好中國裘皮名市、中國絲網名市、中國橡塑名市、中國暖件名市、中西樂器名市、世界鐘表名市、中國蜜桃名市、中國金魚名市、中國古玩名市等九個特色產業市場。三是依托產業建園區。就是根據衡水的產業特色,重點發展食品飲品、各種化工、機械制造、特色紡織、金屬制品、橡塑工業六大產業園區。
衡水還提出圍“湖”布局建五園,即濕地公園、文化公園、水上樂園、農業莊園、名吃怡園。彰顯文化建“館院”,圍繞衡水湖建設“十館一中心一劇院”,十館即:“水市湖城”規劃展覽館、世界大儒——董仲舒紀念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世界內畫博物館、中國筆帖博物館、中國古瓷器博物館、中國年畫博物館、中西樂器博物館、中國雕刻藝術博物館、中國裘皮展銷館。一中心,就是國際會展中心。一劇院,就是衡水湖生態大劇院。通過實施上述工程,挖掘衡水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示衡水的“城水”文化特色,進一步提升衡水在國內外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城鄉共推、上下互動,城市面貌要大變樣,湖區面貌要大改觀
打造“水市湖城”,需要城鄉共推、上下互動,不僅城市面貌要大變樣,而且湖區面貌也要大改觀。通過規劃、政策、措施“三位一體”,形成城鄉互促齊動、互融共進、和諧雙贏的城鄉發展格局,這是衡水城市發展在更高平臺上取得突破的必然選擇。他們將充分借鑒山東臨沂的經驗,加快推進新民居建設。在確保農民居住有改善、農民收入有保障的前提下,重點抓好衡水湖區和經濟開發區的新民居建設,讓農村變小區,讓平房變樓房,讓地面變水面,讓湖區變景區,竭力把衡水湖打造成“華北明珠”、“國際景區”和“世界名園”。同時以土地為資本,做大做強開發投資公司融資平臺,走土地生財、滾動發展的路子。
在走向“水市湖城”的進程中,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正符合了衡水建市晚、城市建設欠賬多的實際,成為該市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去年以來,該市“一拆兩改(即拆違,改善舊區、改造城中村)”工作如火如荼,為建設“水市湖城”騰出戰場。今年該市圍繞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承載力的目標,謀劃了交通、水系、城市公用設施、住房、文化、湖區建設等十大類72項建設項目,總投資320億元。“三年大變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千頭萬緒。為使工程高效運轉,他們成立了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了21個項目指揮部,每個指揮部明確一名市級領導擔任指揮長,全權負責調配有關部門和人員,組織推動拆遷、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既“掛帥”,又“出征“。對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他們協調各方力量,集中優勢力量、調集精兵強將合力攻關。作為全省最年輕的城市,衡水市城市改造拆遷任務大,為把這項工程做實做好,該市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在市區開展了“一拆兩改”突擊月活動,大干40天,完成拆遷54.3萬m2。重點圍繞人民路、前進大街、榕花大街、紅旗大街、滏陽河市區段“五線”和人民公園、中華公園、怡水公園、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五片”推進集中連片的拆遷改造,“五線”全長71公里,今年計劃拆遷50.7萬m2;“五片”今年計劃拆遷55.3萬m2。整個市區今年將拆遷130萬m2,建設65萬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