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 陸浩:廣東省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任務更加繁重,有效治理難度加大,環境質量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仍有差距。
督察組指出,廣東省環境保護推進落實存在薄弱環節。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失之以寬,導致一些地區和部門對環境保護的壓力感受不足。存在不擔當、不敢擔當的問題,遇到問題“繞著走”。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統籌協調不夠,一些地方治水工作急功近利,治標不治本,導致錢花了,活干了,但效果甚微。深圳市在茅洲河等流域污染治理中,大量采取箱涵截污,導致清污不分、雨污不分,截污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地區水污染問題突出。2016年全省69條主要河流12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為77.4%。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污水管網缺口達4600多公里,全市污水收集率不足50%。汕頭、揭陽兩市長期以來存在等靠要思想,練江治理計劃年年落空,茅洲河治理整體謀劃和系統推進不夠,截至督察時,深圳、東莞兩市每天仍有約45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環境。
廣東中山:污染治理 遇到問題繞著走

一邊是花了巨資修建的污水處理廠因為沒有管網只能曬著太陽養魚,另一方面大量的污水變成黑臭水體污染城市,而且這種反差還發生同一個城市,此次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省的督察中就明確指出一些地方在污染治理中,遇到問題繞著走,導致問題久拖不決,使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的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的設計標準在200多毫克每升,但現場發現實際進水濃度非常低,只有100左右。怎么會這么低呢?原來這家污水廠的來水并不是污水管道,而是自然的河道。
這個污水處理廠從08年建成到現在一直都是從河道里取水嗎?記者調查發現,在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像這種利用自然河道攔壩截污,再從河道中抽水進行處理的情況并不少見。
沒有管網 污水處理廠排不上用場
離那條黑臭河道不遠有一家徽派建筑的這家污水處理廠,從2012年就開始建設的廠子到現在也沒有派上用場。
在這個花園式的污水處理廠現場,記者看到幾個池子里全是干凈的水,曾經試運行水渠里的污泥早已干堌。
記者:這是抽的河水?
中山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對,沒污水,管網沒建設。
此次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省的督察中就明確指出,中山市從2012年以來,投資了大約21億元建成了949公里的污水管網,但是由于工程質量不高,全市的污水收集率并沒有提高。
黑臭水體亟需“刮骨療傷”
2016年一份全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單顯示,廣東黑臭水體數量全國最多,在此次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廣東省反饋意見時指出,廣東省一些地方治水工作急功近利,指標不治本,導致錢花了但收效甚微。記者日前來到黑臭水體最嚴重的深圳、東莞兩地進行了實地調查。
深圳市茅洲河最大的一條支流是新橋河,記者和環保督查人員剛趕到這里就發現新橋河出現一股黑水,這是哪來流過來的呢?
記者:黑水是從這出的?
中電建水環境治理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陶明:這條渠出來的。
深圳市市民:很臭很臭,一直那么黑啊。
記者:一直那么黑啊。好大的氣味。
周邊群眾反映,這里曾經是一個1000多人的小村子,但這些年來一下子涌進來11萬外來人口,使這個村子的環境承載力不堪重負。
深圳市寶安區環保水務局 吳新峰:主要原因就是這個地方發展太快,原來在搞城市發展的時候,我們確實對地下管網這塊,這個速度慢過地面發展速度。
在茅洲河的對岸東莞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廣東東莞市環保局水污染治理科科長 梁建:沒有按照城市的發展,原來相當于遍地開花,遺留下這些問題。
記者:嚴重的時候到什么程度?
廣東東莞市環保局水污染治理科科長 梁建:其實是從08年開始,最嚴重的時候,水是稠的,等于流態的吧,不像水的那種狀態。
在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的促動下,給茅洲河的治理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深圳、東莞的兩岸,一時間上萬人投入到整治的隊伍中,深圳、東莞兩地針對黑臭水體,實施“一河一策”,通過引入中電建等國內一流水務機構組成的治水技術聯盟,以“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的理念實施原位生物生態處理和生態修復。首先嘗到甜頭的是東莞的長安鎮,記者在當地已經治理的一段河岸采訪時發現,通過截污整治,曾經無人問津的茅洲河畔開始有了游人。
負責茅洲河工程治理的中電建負責人向記者表示,2017年能讓河流基本消除黑臭,到2020年茅洲河干流可以達到五類水。但是截至督察時,深圳、東莞兩市每天仍有約45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環境,要想真正讓茅洲河變清,污水管線是最大的短板,到2018年,深圳和東莞污水管線的缺口分別為4800公里和3600公里。這需要突破行政區劃,上下一盤棋,從根本上解決河茅洲河的黑臭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