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一大早,貴安新區迎來了一個暴雨天。家住湖潮鄉的孫中明駕車到貴安新區臨時行政中心辦事,原本擔心大雨會影響交通的孫中明意外地發現:“從貴安大道一路過來,沒發現路面積水。”
辦完事,雨也停了。走在新區臨時行政中心的花園小道,孫中明的鞋都沒有打濕。
連日來,我省持續出現強降雨天氣,多地發生內澇災害。6月11日夜間至12日早上,同樣遭受強降雨襲擊的貴安新區安然無恙。
孫中明不知道,這一切都歸功于新區有像“海綿體”一樣的城市地表,遇上下雨就會吸水、滲水、蓄水。
貴安新區農林水務局工作人員李有賢翻開數據,當天貴安新區降雨量普遍達暴雨以上,最大雨量達到大暴雨級別。如果僅僅以傳統方式通過大管道快排,路面積水和內澇難以避免。
在貴安新區月亮湖公園,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很多綠地已經設置了蜂窩狀的蓄水池,慢行步道還有生態砂基透水磚,“路面使用人字坡設計,雨水落下后進入下沉式綠化帶,再經過植被、土壤的吸收和凈化,最終滲入土層下的滲水管。這也是為什么遭受暴雨,新區并未出現內澇等災害的原因。”
貴安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處負責人周鑫楊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將城市分解成一個個組團,形成對降雨就近滲、滯、蓄“微循環”,一個個組團構建起具有連片效應的“海綿體”,實現源頭分散、慢排緩釋。
得益于海綿城市建設,“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功效正在新區釋放,曾經碰上雨季就容易形成易澇區的狀況一去不復返。
據了解,2015年4月,貴安新區獲批成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圍繞“打造全國海綿城市貴安樣本”目標,貴安新區先期啟動19.55平方公里的試點建設。以打造“全域海綿”的理念引領,貴安新區最終要實現在179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實施海綿系統規劃。
在一片荒地上建設海綿城市,正是貴安新區的獨特之處。貴安新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內涉及5個流域分區、29個排水分區,開工建設了包括綜合治理、市政道路、城市公園、房建、公建等9大類75個海綿城市相關項目。其中,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建成項目1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