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既要算投資小賬,更要算發展大賬。“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是我國新時期治水的總體方針。在水安全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各地要嚴格落實水資源的剛性約束,重點處理好三類關系,推動水資源高效利用。
首先,應處理好水污染治理與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記者從成都市水務局了解到,當地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中發現,城鄉接合部的整治難度極大,主要是農村畜禽養殖和小作坊、小工廠的廢水排放造成的污染突出,監管難度很大。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發展是要數量還是要質量的問題。
林三忠認為,水環境治理是一道“綜合題”,“解題思路”應從地域推向流域,尤其是嚴格落實水資源“三條紅線”,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
其次,要處理好治水與節水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的水安全形勢非常嚴峻: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實施全民節水刻不容緩。
曾參與主持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被譽為“水利泰斗”的兩院院士張光斗生前曾撰文指出:“治污比供水貴,供水比節水貴。”他認為,水污染嚴重加劇了水資源緊缺;因為治污費用大,必須節約用水。我國要以節水優先,治污為本,還要多渠道利用當地水資源,包括處理過的污水、雨水、海水等。
此外,還應解決好水污染治理與其他社會領域的矛盾。近年來,不少大中城市在城鎮化推進中都面臨著一些共同的“痛點”,例如:污水、污泥處理設施征地難、費用高,項目遭到居民甚至基層政府的反對;城市老舊小區的管網改造因產權不明晰而難以推進等。
對此,各地也在積極探索一些方法,通過“使巧勁”來減少建設阻力、加快治污項目落地。成都市通過對既有的污水處理廠實施原廠址擴能和提標改造,使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在沒有新增用地的情況下實現出水增量提質,也為后續開展再生水利用做好準備;北京市將槐房再生水廠“藏”在一座濕地公園下,建成了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廠。
“總體來說,就是要抓住改善水環境質量這個‘牛鼻子’。”林三忠說,“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應當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城鎮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與環境改善需求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