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海縣城如何實現"雨污分流"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角志偉 張丹平 艾順軍) 每年的雨季,在唐海縣城經商的李先生便愁眉不展:惟恐大雨來臨雨水宣泄不暢,滿街道的雨水倒灌進自家的商鋪,周圍便會變成一片"水鄉澤國".影響了出行不說,買賣自然無從談起。可今年卻大不相同了--連續兩場大雨間隔不幾天,可街道的雨水在很短的時間里悄悄排走,出行、買賣沒有受到絲毫干擾。老李打心眼里感激唐海縣今年春天實施的一項名為雨污分流的惠民工程。
牛刀小試
同我國北方許多城市一樣,唐海縣的雨季雨量十分充沛而且過于集中。去年夏季的兩場暴雨至今使許多唐海人記憶猶新,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偌大的縣城雨水滿街,一片汪洋。過分集中的雨水在短時間里很難通過污水道排泄出去,老百姓頗有怨言。兩次大雨使唐海決策者深刻地認識到,如果再不搞雨污分流,每逢暴雨,城市的下水管道就會因水量太大而溢流,由此造成的"水浸街"現象會年復一年地重演,老百姓的怨言也會年復一年地出現。
從今年春天起,唐海縣斥巨資著手實施城區污水排水改造工程,將縣城的一條主干道原灤水街開挖改造成一條長4400多米、儲水量18萬立方米的明渠,使之成為整個縣城南部的主要排水泄洪渠道;新建總規模22.5立方米/每秒的強排站兩座,2立方米/每秒的污水泵站兩座;新鋪設兩道總長22公里的污水管線,將污水引入城東的日處理污水兩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
受益匪淺
該縣建設局周定平科長高興地介紹,這一工程的實施使多年來形成的城區7.8平方公里區域內的雨污流排水系統實現明顯改觀--以前雨水污水合流后直接排入渤海,而現在雨水則直接進入明渠,既可滿足明渠沿線園林綠化、農田用水,又起到了收集雨水和景觀用水的作用。同時也避免了雨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造成污水運營成本大幅上升,使污水處理設施超負荷運行。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目前唐海縣城新建的居民小區如海韻花園、海豐園、通北小區等20多個新建小區都預置了雨水、污水兩套排水系統。該縣建設局周定平科長指著唐海縣城首個實現雨污分流的居民小區海韻花園的兩個井蓋說,它們看起來一樣,其實一個是雨水的,一個是污水的。整個小區實際已成為了一個有機的循環系統,雨水降落到樓頂,通過水管排放到花草樹木之中,起到了自主澆灌的作用,多余的水分自流到管道中,使雨水得到充分收集。而居民排放的污水沒有雨水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污水排放量,節約了大量的潛在治污成本,的確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從這點看,雨污分流不失為一項利國利民的環保工程,也是一項關乎整個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的系統工程。周定平介紹,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認識過程,雨污分流也是一樣,它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導與強力推進。近年唐海縣出臺這樣一項規定,待建居民小區設計圖紙上沒有預設雨污分離管道的一律不準開工;建成居民小區沒有雨污分離設施的一律不予驗收。從近幾年的實踐看,這項規定得到了房屋開發和建設企業的一致響應和擁護。好多開發商說,為了唐海的環境,多花一些錢也值!
值得一提的是,唐海城區道路排水雨污分流也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在該縣今年改造和新建的街道下面,均按照雨污分流埋設了兩條管道,一遇大雨,雨水便通過管道收集起來,城區洪澇現象再也見不到了。據統計,目前唐海縣城40%的區域實現了雨污分流。
值得提倡
長期以來,受技術以及認知水平的局限,雨污合流一直是國內外眾多城市基本的排水方式,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污水污染了眾多的河流,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龍須溝";而在一些缺水城市里,有限的雨水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資源卻始終得不到充分利用,往往作為廢水白白地排入污水溝,人為加大了污水排放量。
專家分析,實施雨污分流,可從源頭上節制城市內河流的污染源頭,城市景觀河道還清不再是個夢想,它將會徹底截斷河道污染源,使污水不再向河道排放,從而改善城區居住環境,涵養城區地下水資源,有效遏制環境污染。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后,將會有益補充城市因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河道景觀用水不足,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從而更好地收集城區降水,補充河道景觀用水,節約上游水庫調配補給河道的水資源,使雨水變廢為寶。
另外,雨污分流使雨、污水各行其道。升級后強大的排水系統能夠有效提高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減少暴雨造成的局部積水現象。另外,雨污分流工程的實施,從經濟效益方面來講,還可以充分發揮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效益,提高污水收集率、集中處理率和處理質量,降低污水處理成本。
可以預見,隨著城市擴容步伐的加快,隨著人們對水資源重視程度的日益加深,雨污分離工程必將大規模地走入人們的視野,并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切實改善廣大市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從這點看,唐海縣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