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市場并非不能向外資開放,但在開放之前,必須厘清一些重要問題,比如,外資進入水市場,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物品的角色如何定位?
8月17日《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兩年前跨國水務巨頭威立雅斥巨資17.1億元參股蘭州供水集團,在合資后的第二年,就提出水價上浮49%,由此水價9年5次上調。目前蘭州水價格為1.95元/噸。而蘭州威立雅負責人稱,“合資以來,這幾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正如許多網評所言,這幾乎是沒有懸念的結局——外資企業不是活雷鋒,他們不惜血本,甚至溢價進入中國自來水市場,目的是什么?除了變著法子提水價,提升企業盈利空間,還能做什么?
外資進入我國的水市場,似乎是大勢所趨——一個渴望進入市場賺錢,一個想甩公共服務的包袱,于是一拍即合。可就苦了老百姓,只能乖乖成為外資企業的待宰羔羊。
縱觀國際社會的情況,水市場并非不能向外資開放,但在開放之前,必須厘清一些重要問題,比如,外資進入水市場,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物品的角色如何定位?政府要本著什么原則對進入水市場的外資實行監管?
自來水作為政府以市場化手段為公眾提供的公共物品,應該把公益性、福利性放在首位,允許外資進入市場,實行公司化經營,利潤就會成為最高目標。這兩者的沖突如何調和,既體現政府公共物品提供的責任,又兼顧公司利益就成了難題。蘭州的混亂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削弱了政府責任,過分偏向市場化的結果。蘭州威立雅公司一句“虧損”就漲價,連公司的報表都不向公眾提供,此時政府部門再袖手旁觀,就是失職。
2000年題為“2l世紀的水安全”的國際水問題研討會指出,“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1998年,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將原來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公司與外資合資,合資后外資公司單方面提高水價,居民平均水費高出76%,結果引起騷亂,這是值得警惕的前車之鑒。
蘭州的情況,只是近年來外資大舉進入我國水市場的一次預演,今后恐怕還會出現類似問題,政府部門應有足夠的準備,保障百姓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