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一大早,家住蕪湖市香樟花園21號樓的吳良義像往常一樣,來到樓邊的一條明渠旁晨練。今年57歲的他是鐵路退休職工,自打搬進這個文明小區后,一件煩心的事總算了卻了。他對記者說,21號樓緊挨保興垾,花幾十萬元買的房子,窗戶都不敢開,因為渠水散發的臭味,讓人受不了。 "現在可好了,一下樓就像進了生態公園,早鍛煉呼吸新鮮空氣。保興垾水變清了,景變美了。 "吳先生臉上露出了笑容。
保興垾是貫穿蕪湖市中心城區的一條排澇明渠,全長13.61公里,流域內有各類住宅小區87個,居住人口近30萬。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保興垾流域內生活小區、廠礦企業發展迅速,一些造紙、印染等污染企業的工業廢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到水系當中。同時,沿保興垾兩岸違法建設搶占渠邊現象嚴重,各類垃圾漂浮在墨綠的水面上,造成河道淤積、水流不暢、水質惡化,直接影響了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被群眾稱為蕪湖的"龍須溝".
2006年7月,隨著朱家橋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污水管網的陸續建設,蕪湖市委、市政府定下決心,用3年時間全面綜合整治保興垾,徹底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打造一條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渠,為市民營造文明優美的宜居環境。
為此,蕪湖市限期關停搬遷了沿渠8家重污染企業,拆除、新建、拓寬改造橋涵19處,布設各類管道24.8公里,并建設配套調控閘門、截流井和擋土墻,清淤41.4萬立方米,分三路將保興垾污水通過城市污水干管引入污水處理廠,引青弋江水為保興垾補水,改善水體水質,讓"龍須溝"變成了清水河。經過整治,保興垾全線由原來的2米-8米拓寬到8米-62米,渠溝深度平均增加2米,蓄水能力增加40多萬立方米。今年6月29日,蕪湖突降罕見暴雨,治理后的保興垾充分發揮了排澇功能,沿線16平方公里的瞬時匯水暢流無阻,再也看不到往年遇雨即澇的現象了。
蕪湖市還對保興垾實施生態景觀改造建設,在兩岸植樹播綠,景觀綠化達到30萬平方米,并利用渠邊空間和兩岸地形,采取退讓、直立、緩坡等多種形式,設計、建設不同造型的親水平臺,在局部地段建設小游園,河道兩岸修建通幽曲徑、檐廊亭臺,使改造后的保興垾成為城市中心一道賞心悅目的綠色長廊,一座亮麗的城市生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