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一江水葫蘆遮蔽了練江,遠遠望去,就像一片寬闊的草地。當地人說,正是這滿江水葫蘆擋住了江水的惡臭
本月中上旬,省環保局組織汕頭、揭陽兩市環保部門共100多人,分10組對練江流域內的重污染行業政治工作進行"地毯式"督查,60多家印染企業被責令停產。還對一些保留的企業安裝了線監控系統,實時監控企業的偷排偷放行為。
19日至20日,省政協副主席蔡東士則親自帶隊,與省環保局局長李清一起赴練江督促治理工作。調研組一行從練江源頭到入海口,對練江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在汕頭召開了練江流域綜合整治重點提案辦理情況匯報會,對如何整治練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練江現實:"觸目驚心,觸鼻惡心"
練江源頭,白坑湖畔。芳草萋萋,水牛悠悠……這個曾經面積廣達四五千畝的大湖,在經歷了歷次填湖造田之后,只剩下承環湖面積的排水道。母親河也因此而中斷了"源頭活水".
青洋山橋斷面,車未至而臭氣先來。斜陽下,一彎江水恰似一江"墨汁".時不時地"抒寫"著當地人"捂鼻而過"的倒影。
潮陽海門灣橋閘,練江出海口處。當地負責人一見到調研組成員,便痛訴練江管理之痛……
"這次感受我想用八個字來形容:觸目驚心,觸鼻惡心!"蔡東士在練江流域綜合整治重點提案辦理情況匯報會上的這番總結發人深省。從小在練江邊長大的蔡東士回憶,小時候我一直在練江里游泳,那時候水真是很清!"現在不要說游泳了,洗腳都不敢。"
而從"游泳"到"不敢洗腳",前后只有十幾年。
8月刮起的環保風暴
"說實話,這次來練江調研,我有兩個想不到:一是沒想到水這么黑這么臭,二是沒想到兩市的治理工作已經開始部署。通過兩個市的動作,我看到了希望。"省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陳俊年表達了對治理練江的信心。
練江的希望并非空穴來風。事實上,省調研組在對練江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研之后,練江的治理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從8月初開始,一場環保風暴在汕頭和揭陽兩市刮起。
省環保局組織汕頭、揭陽兩市環保部門共100多人,分10組對練江流域內的重污染行業政治工作進行"地毯式"督查。
省監察廳執法監察室主任蘇全貴傳達了治污決心:"有關部門要敢于碰硬,查處違法行為,不能只停留在交罰款、補辦手續上,對嚴重違法排污企業,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該限期治理的要限期治理,該停產的要停產,該關閉的要關閉。"
"督查為整治措施摸清了底細。"省環保局總工程師陳銑成透露,本次"環保風暴"共檢查企業583家,范圍涉及紡織、印染、電鍍、化工、冶煉等重污染行業。
目前,省環保局和監察廳已對兩英鎮和谷饒鎮的60多家印染企業責令停產,擬保留的36家印染企業中已經有33家已有配套污染治理設施。事實上,早在去年,省環保局和省監察廳就將汕頭市谷饒鎮和兩英鎮的印染污染列入了重點區域環境問題督辦的名單。
"我們已對這些印染企業安裝了在線監控系統,長期監控企業偷排偷放行為。"陳銑成還透露。
從"填湖造田"到"挖田造湖"
由于源頭白坑湖已經基本失去了蓄水的功能,沒有源頭的練江已經失去了活水的注入。
白坑湖現在是練江上游的一片濕地,在過去,湖面積曾一度闊達4000-5000畝。然而,這個湖卻在"填湖造田"的歷史中逐漸消失,至1972年,湖面基本消失。
有數據顯示,失去源頭的練江枯水期流量只有0.68立方米/秒。這意味著整條河流流速幾乎為零,自凈能力極差。
拯救練江源頭,讓練江重新"動起來",這是治理練江的開始。
汕頭市政府承諾,政府已經做好了恢復白坑湖的決心。目前,征地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挖田造湖"工程將于今年年底動工。
據陳銑成介紹,"挖田造湖"后的白坑湖面面積將達到1000畝,庫容600萬立方米。
"1000畝夠么?"記者問。
陳銑成笑著回答說,"有總比沒有好。"
承載治污重任的污水處理廠
夕陽已下,幾位工人正在緊張地給污水處理池的外表"裝修".即使是調研人員前來視察,他們也沒有回頭張望。#p#分頁標題#e#
這是記者跟隨調研組在峽山污水處理廠建設現場調研時看到的一幕。而在工地的"工作室"里,施工負責人正有序地給調研組介紹峽山污水處理廠的施工進展情況。
峽山污水處理廠位于潮南區水利所附近,占地面積70畝。建成后,服務面積將達到42平方公里,服務人口21萬人。一期日處理污水能力3萬噸。
早在2001年,省政府就批準實施了《練江流域水質保護規劃》,規劃按照練江整治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制定了解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工程管理措施。但這些措施卻遲遲未能實現,在當地政府"缺乏資金"的推脫下,污水處理設施至今無一建成。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2008年至2010年間,省財政統籌省級環保專項資金和專項新增資金共25億元,支持東西北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陳銑成透露,練江流域的兩區一市均屬于補助的范圍,并已獲得省財政下撥的1.176億元專項資金補助。
目前,正在進行的5項污水處理項目中,有4項已經動工,預計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建成后日處理污水能力18.5萬噸/日。
"這些工程都是立下'軍令狀'的,必須如期完成",一位當地政府官員告訴記者,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彌補練江流域至今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的尷尬。
陳銑成介紹,污水處理廠相關的管網配套設施也正按計劃建設。不過,即便是所有污水處理廠都建成投產了,"估計也只能處理當地40%左右的污水".
■治污之辯
●備受爭議的"練江流域管理委員會"
源于普寧市的練江流域涉及兩市兩區,在整治的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尤為重要。對此,當地政府一直希望由省里出面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練江流域管理委員會,負責協調管理有關水利和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工作。
不過,這個想法卻存在較大爭議。
省編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要成立練江流域管理委員會,根據有關規定,那就需要把練江收歸省管才行,練江雖然污染嚴重,但在省里也只是一條小河,很難收歸省管。另外,設立流域管理委員會還涉及人員編制等問題,建議可成立聯席會議機制來解決協調問題。
而汕頭市政協主席于云臣則認為,"只是建立聯席會議機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我看來,成立一個流域管理委員會是有必要的,如果省里考慮編制的問題,完全可以由兩市的編制來協調。我們這么多機構,多一個機構也不算多。問題是,這個機構設置以后,它到底是有利還是無利,而不在于多一個還是少一個。既然是民心工程,有關部門就不要屁股指揮腦袋。"
蔡東士在總結與會者的意見后指出,練江的整治涉及兩個市,且省里涉及的部門也比較多,因此,有必要有一個部門或者說工作小組來協調。
"但把練江直接收歸到省里來直管,我想這是不可能。"他建議由省里來組織成立一個小組或者機構,并由一個省領導來牽頭,有關部門參與進來的方式進行運作。
對于專門管理機構成員的編制問題,蔡東士認為,不一定要占用編制,因為這些人原來在各個部門都是有編制的。
●"誰都有責任,誰都不要推卸責任"
記者在不同流域采訪時發現,當問及練江為何被污染得如此嚴重時,被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上游。而對于當地的污染現實,大部分人都"視而不見".
"這涉及到幾百萬人的民生,也涉及到我們黨的形象。"于云臣表示,練江的治理涉及到幾百萬人口的民生,既然是一個民生工程,有關部門就應該換位思考,不能只會等待。而應該承擔起相應的治理責任。
"練江能治好么?"記者問。
"很難說,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各方的努力。"很多當地官員如是回答。
在此之前,雖然省里早就將練江列入了重點治理名單,但是大多數治理行動卻都在上述的回答中不了了之。而練江的治理也被許多人嘲笑為"紙上談兵".
"對于各個斷面來講,各級政府,尤其是涉及兩個市,各有各的責任。"蔡東士強調說:"現在有區的領導開玩笑說'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其實誰都有責任,而且大家都是兄弟,污染對大家都沒有好處,所以都不要推卸責任,應該盡責盡力。"
而省環保局局長李清也強調,練江流域各級政府要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包括垃圾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和鄉鎮一級的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干脆把練江給填了"?
此前,不少專家表示,"治理練江的費用甚至比重新挖一條河流還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個觀點在當地官員中有很大的市場。由于練江治理的困難巨大,當地不少官員出現畏難情緒。
"我就想提出一個問題,整治練江投入如此巨大,但如果十幾年后練江沒有任何變化,那時我們該怎么面對?"一名官員的發言讓調研組陷入了沉思。
治理才剛剛開始,已經有不少人坦言練江治理的隱憂:錢花出去了,江卻沒有改變!
"干脆把練江給填了!"一位當地政府官員私下交流說。
從事了幾十年水環境治理工作的陳銑成告訴記者,"把練江給填了"的想法非常不理性。在他看來,把練江填埋后,企業的污水還是要排出來,同樣會造成污染。因此,填埋練江"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流污染的問題".
■記者手記
光靠錢是不行的,還需要人心
在練江流域采訪,給記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到處都是亂丟的垃圾。事實上,追究練江的污染源,專家學者透露,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已成第一大禍首。
如何讓百姓講起衛生,不亂丟垃圾,亂排污水已成為練江治理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并不是僅僅靠建幾個污水處理廠就能搞定的。除去加強污水與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人心的轉變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潮汕地區來講,推動這個轉變更應該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省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陳俊年認為:"我贊成崇尚科學,我們還要敬畏自然。"
陳俊年所說的"敬畏自然",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天人合一"、"生態家園"等"敬畏自然"的傳統文化在我們的風俗里仍然可以找到印跡。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很多農村至今還保留著對"土地神"、"土地爺"的說法,而農民對"土地爺"、"土地神"的尊敬其實是"保護國土意識"的表現。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自然的敬畏。
"中國文化就像一條長江大河,時間久了,河里的積淀就多了,像爛魚死貓就會腐爛發臭。這里完全印證了,就是我們不真實,沒有敬畏!"在陳俊年看來,練江之所以污染如此嚴重,與公眾"敬畏自然"的傳統文化的丟失有很大關系。
其實,"敬畏自然"并非迷信,尊重科學與敬畏自然也并不沖突。在公眾環保意識的構建上,把崇尚科學和敬畏自然結合起來,把建設家園與呵護家園結合起來,把科學與傳統文化理念結合起來,或許是一條合理的治污之路。
治理練江需要錢,但光靠錢是不行的,還需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