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環保局通報了今年1~3月全市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10個列入考核范圍的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中,只有5個斷面水質達標。也就是說,不達標的比例占到一半,其中3個斷面的水質甚至是劣Ⅴ類水。記者發現,這3個斷面涉及鄞州、海曙和鎮海。
根據通報,今年1~3月全市10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總體評價情況為:Ⅱ類斷面1個、Ⅲ類4個、Ⅳ類1個、Ⅴ類1個、劣Ⅴ類3個。
10個交接斷面中,水質達標的5個斷面分別是余姚市的車廄斷面、寧海縣的水車斷面、象山縣的浮礁渡斷面、奉化區的江口斷面和北侖區的小港斷面,其余斷面水質均超標,總達標率為50%。
5個水質不達標的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分別為慈溪石堰斷面,鄞州潘火斷面和五鄉斷面,海曙石碶斷面,鎮海清水浦斷面。
“監測發現,不達標斷面的水質多為氨氮、總磷超標。”市環保局總量處相關負責人說,“這個監測主要反映水質的改善程度,與現狀水質的優劣不能直接掛鉤。此外,治水是個長期系統工程,今年啟動的剿滅劣Ⅴ類水的成效還未顯現出來。”
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分析,上述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斷面水質不達標的原因包括生活污水亂排、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地表徑流等,其中農業面源污染是主要原因。
那如何對這些污染河道進行治理呢?
這名負責人認為,水質污染原因,主要為外源污染物和內源污染物。外源污染物需要通過截污納管、工業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著手,內源污染物則需要通過河道疏浚、生態修復以及清水環通等方式進行整治。
監測結果還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高錳酸鹽指數指標方面,余姚、慈溪有所下降,鎮海持平,其他地區呈上升趨勢;氨氮指標方面,慈溪、寧海、象山有所下降,北侖基本持平,其他地區呈上升趨勢;總磷指標方面,除寧海、海曙外,其他區域基本呈下降趨勢。
據了解,全市10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考核涉及全市9個區縣(市)。今年前3個月的考核結果為:慈溪市、余姚市、寧海縣、象山縣、奉化區、北侖區為良好,鎮海區、海曙區、鄞州區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