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多個地區拉開水價上漲的序幕背后,污水處理費價格的上漲將是主要的推動因素之一。
污水費提高的間接受益者是為用戶提供排水及污水處理服務的污水廠。另外,我國更多污水廠的興建,也將為擁有處理技術的化工企業帶來更多生意。
污水處理技術雖已在實踐,但仍處于探索階段;而處在微利的夾縫中生存的污水廠,則要在既有長期盈利、又不算變相抬高居民水價中巧妙地尋找平衡。
污水技術膜當頭
市面上用于處理污水的有不少技術,如污泥技術、混凝、電路電除鹽、沉淀及濕地技術等。其中,污泥法是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工藝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它將空氣連續鼓入大量溶解有機物的污水中之后就會形成一種污泥,有機物會分解并去除,以此凈化污水。
陶氏化學水處理及過程解決方案大中華區商務經理袁念慈對CBN記者說道,污泥及沉淀等技術使用時間長達幾十年,而且目前來看不太適應于市場需求。“因為國內目前的污水水質越來越復雜,如果有機物的含量比較高,傳統技術很難徹底清除干凈,不容易達到國家對污水處理的水質要求。”
而膜技術的除污能力更強。袁念慈表示,主流膜技術分兩種,一種用在市政領域,名為MBR技術,另外則是用在工業污水處理的反滲透膜技術。目前能掌握膜技術的公司除了陶氏之外,還有GE及部分中國公司。MBR技術在2004年的市場銷售額還不足2億元,但2008年已超越了8億的銷售額。“MBR技術有兩個關鍵內容,一是生物反應,二是超濾。如果膜不同,超濾的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另外,海外也在積極開辟新的污水處理科技。日本東京就研發出一種可長出肥料的廢水處理技術。當把空氣送入到污泥之中后,再加溫到90攝氏度就能讓污泥中的病菌、寄生蟲和種子等變為一種肥料,它不同于污泥脫水處理后的掩埋方式。另一種名為“氮化法”的污水處理技術,能將溶解氨直接轉換成氮氣。
總之,不管使用哪種技術,除了能處理掉污水,較高的廢水利用率及合理的定價,都是技術受到市場青睞的關鍵。
污水企業的利潤困境
1998年自今,我國城市污水處理量與日俱增,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平均年增速為10%。相比自來水廠,污水廠其實具有一定的優勢,有長期發展潛力。
陜西省城鎮供水協會會長呂之邦告訴CBN記者,污水廠用電比自來水要少多了。“自來水向樓房高處輸送時,要用泵向上打水,但污水廠都是平著接收污水,不需要那么大的電力。”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引入社會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時,實行了“廠網分離”制度。企業只建廠區,排水管網仍由政府投資,這種模式減輕了污水廠的投資成本。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的宣傳處處長賀春飆則對記者說,上世紀90年代起當地的管網建設資金由自來水公司自擔,不再由政府撥款,企業成本加重。
另外,自來水企業的管網管道要求較高(如下送和上送時要有承壓力)、管網要更清潔等,相比之下,污水廠投資小不少。但是,污水處理廠的經營狀況并不算很理想。
目前,參與污水處理的經營主體在我國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外資污水廠,如威立雅、蘇伊士、匯津中國、金州環境等,另一類為股份制企業,如洪城水業、首創股份、創業環保、南海發展以及中原環保等等。第三類則是尚未上市的國有污水廠。
與大部分的國有自來水公司大叫虧損不同,以上市污水公司的財務數據來看污水廠的毛利并不算很低。去年全年,洪城水業、首創股份、創業環保、南海發展及中原環保的“污水處理分支”毛利率分別為45%到60%之間。
但國內上市的污水企業的凈利潤并不高。
一份由中信證券引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證實了他上述的說法。2003年到2008年期間,污水企業的稅前利潤率呈現了波浪走勢,其中2003年、2005和2007年的稅前利潤率都是負值,僅在2008年接近2%。
凈利潤為什么比較低呢?招商證券研究員王旭東向CBN分析說,其實毛利率只是一方面,水務行業整體折舊和攤銷的成本都非常高,但這部分是放在財務報表的凈利潤計算的。一家南方污水廠近些年來的折舊加電費就占公司生產成本的75%左右。企業的凈利潤不高也就有情可原了。
另一些污水廠的情況更糟。《財經網》消息稱,過去五年間淮河、渭河等流域的許多污水處理廠長期閑置。不少污水處理廠在建成后無法維持穩定運行,“處理得越多,虧得越多”,讓污水處理廠不得不關停。污水處理費緊缺、政府對配套管網的投資不足,使得一些污水廠陷入窘境。
盈利模式何去何從
盡管凈利不高,但由于污水處理受政府支持,而且一些城市還沒有污水處理廠,這個市場的發展空間依然被看好。另一個原因在于,污水廠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盈利模式,可以依靠漲價獲利。
經營污水廠,就要通過地區政府,獲得承包商資格,再處理污水。污水廠并不直接向居民收錢,而是以噸處理污水的價格先問政府要錢,這叫做污水“服務費”;而政府再向居民收取“排污費”。哪家企業報出的“服務費”被政府認可,哪家就開展污水處理業務。
但這個基礎服務費其實是會逐年上升的。其中的原因是,政府及污水廠會簽一個含“保底水量”的服務合同。
“保底水量”是指,雙方會約定一個逐步增長的城市保底污水處理量(2006年為20萬噸、第二年為30萬噸……);政府按量與污水廠結算服務費。
一位水務企業的內部人士稱,實際處理的污水量可能會少于保底水量,但政府也要按照保底量支付給企業“服務費”。這種做法目的在于保證了企業的盈利,但政府可能會年年虧損。
另一種確定“服務費”的是目前更為流行的調價公式。政府會參照電力、化學物料成本、薪水和企業所得稅及土地使用稅、棄置污染泥的成本和其他成本來調整“服務費”,調價頻率在1年到3年不等。而如電力等一系列的參考系數在近幾年來都會上升,因此服務費也將升高。
威立雅水務集團華中區執行總監Gustavo Migues曾表示:“由于水務合同在中國都長達25年,因此為了保障運營方不至于虧損,需要以這類調價公式每年調整一次政府的采購價(即服務費)。”
水務咨詢公司——國融大通國際財務顧問(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智慧就表示:“保底水量和固定增長的水價計算方式,經營風險將可能由市民和地方財政承擔。”
如果政府無法降低支付給污水廠的服務費,那么,政府只能從提高居民排污費的角度來縮減地方財政的壓力。而且,排污費也包含在綜合水費之中,排污費的不斷走高,也必將讓綜合水價繼續長期上揚。
所以問題就來了,污水廠很希望獲得盈利,但居民水價也要有所控制,避免大幅上升。政府在兩者中間求得一個平衡又談何容易?
業界認為,政府應該嘗試多種辦法。其一,政府要控制污水廠服務費的上漲。與藍星清洗(9.91,-0.02,-0.20%)有關的一家污水廠就與政府達成協議,其污水處理的結算價每三年核定一次,2009年的定價在1.55元到1.65元之間。3年一核定將間接使得終端污水費上漲得以平穩上揚。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還認為,政府要手握水企產權、企業獲經營權。這一前提下,政府能嚴格考核水務企業的平均成本以便控制水價。
其二,污水治理是一項公共事業,政府也要積極使用財政政策。陜西省城鎮供水協會會長呂之邦則表示,污水廠的運作可以按照企業來操作,但不應該談利潤,政府應該加大補貼和財政支出。
李智慧也表示,公用事業(2322.489,-10.41,-0.45%)自身也要提高管理水平。“比如將績效評價和考評辦法相結合、人力資源領域中引入市場機制等做法,都能夠降本增效。內部挖潛對于提高污水廠的收益是很有幫助的,企業不能完全指望水價的提升。”
他還建議,政府也應該積極推動污水企業上市,用現代的公司治理模式來促使企業資產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