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瀝3年投26億元治水,工業重鎮面臨重大轉型
同一時間,4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在一個鎮內建設,這在全國鎮級區域中都不多見,大瀝治污的決心可見一斑。圖為大瀝鎮鹽步污水處理廠。南方日報記者盧慧明攝
大瀝鎮謝邊涌,全長3.2公里,此前由于河涌兩邊小熔鑄、鋁型材企業林立,曾被認為是南海最“黑”的河涌之一,也是汾江河沿線的幾大烏龍之一,整條汾江河有15%的污水量來自這條河涌。
自今年9月開始,數艘清淤船進入謝邊涌工作,明年6月前,這條河涌將完成清淤、護岸綠化等綜合整治。與此同時,廣佛接壤區域秀水涌的清淤工人也緊張忙碌了一個月,而附近花地河、滘口涌的綜合整治也將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陸續展開。
大瀝,這個廣佛路旁的工業重鎮,計劃在3年時間內投入約26億元資金,對汾江河南海大瀝段及內河涌進行綜合整治,具體包括25條總長約81公里主干河涌和104條總長約60公里的村屬河涌。截污清淤的同時,全鎮規劃中的4個污水處理廠也全部動工建設,收集污水的管網將遍布城鄉,到明年年底前全鎮污水處理率將達到77%。
這樣的決心甚至獲得了廣州市長張廣寧的認可。在不久前舉辦的廣佛市長聯席會議上,張廣寧表示,廣州看到了南海治污的決心,原來在花地河大瀝段內修建水閘的計劃將不再考慮。此前,廣州為了迎接亞運會,因擔心上游流來的污水污染本區域水質,堅持要在交接河涌上建水閘“截污”。
一個鎮建4個污水處理廠
這是一場消除舊債、連接未來的戰役。
今年6月,大瀝鎮鹽步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投產,二期工程同時啟動。這個遠期規模將達2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位于鹽步平地村新基村小組,主要收集大瀝鹽步片、黃岐片以及大瀝片城北居住區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在該項目首期未投產前,鹽步片區沒有污水處理廠。
而現在,渾濁的褐色污水經沉淀等環節處理后,出水口的水質清晰透亮。據負責該項目的工程師介紹:“這些水可實現中水回用,用于澆花、養魚、沖洗設備等。”
這只是大瀝投產的第二個污水處理廠,在此之前的2006年12月,大瀝城南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就已經投產,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日,服務4.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3.5萬人口。
不僅如此,城西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城北污水處理廠二期配套管網收集系統都已動工建設。同一時間,4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在一個鎮內建設,這在全國鎮級區域中都不多見,大瀝治污的決心可見一斑。
建設覆蓋城鄉的污水處理系統已經成為大瀝建設“綠色美麗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計劃,今年大瀝啟動建設5個污水處理項目,年內將完成約110公里的主干網管建設,明年再完成約87公里的配套網管鋪設,計劃到明年年底實現實際污水處理率達77%以上,2015年全鎮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
大瀝的思路是,對內河涌的截污清淤和岸線整治是消除歷史積累的舊債,而對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進行整治提升、培育都市型產業、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則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長久之策。
“水清岸綠”目標的背后,正是大瀝轉型之路的濃縮。當污染已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時,轉型治污已是這個工業重鎮的宿命選擇。
突破融資難題
城南污水處理廠是大瀝投產的首家大型污水處理廠,也是佛山市首批公開招標BOT污水處理項目之一,由佛山水業集團投資建設,特許經營20年。
治污工程的推進,首先面臨的是資金問題,即便是大瀝這樣的先富區域也不例外。按計劃,大瀝鎮將分3年全部完成鎮內河涌的整治,僅清淤及岸線整治一項就需超過3億元的資金,截污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建設費用將超過8億元。項目建設時間緊,一次性投入大,單靠公共財政短期內難以安排足夠資金。
如何統籌各級財政,并吸引盤活社會資金用于水環境治理,則成為大瀝治水的當務之急,也是關鍵所在。
經過多年探索,大瀝已經在治污領域建立了多層次的融資渠道。首先,在財政資金投入方面,大瀝按照“市級統籌、區級落實、鎮級推進、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落實政府投入,同時采取統貸統還的模式,明確由區級政府出面貸款,由鎮級政府負責還款的責任后,向銀行進行融資。
與此同時,向社會融資的BOT模式也被普遍應用,與城南污水處理廠一樣,各大型污水處理廠都采取了特許經營的形式,交由專業的污水處理公司進行建設和經營。這些企業將獲得未來20年的污水處理經營權,通過向居民和企業收取污水處理費獲得收益。
借助這些方式,保障治水經費的同時,還將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力量和居民緊密聯系在一起,結成了河涌治理的利益共同體。
跳出鎮級污水處理廠怪圈
謝邊村橫胺村小組,有一個地埋式的小型污水處理裝置,從2005年2月開始建成投入使用至今,解決了橫胺500多人污水處理問題。雖然這個污水處理裝置加上管網改造,整個資金投入當時只花了40萬元,但每年的污水處理量卻可以達到43800噸。經過環保部門檢測,該裝置處理的水質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生活污水經過處理排入河涌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據統計,大瀝鎮目前每天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概是30萬噸左右,如果這些污水在污水處理廠附近集中排放,很容易就可以收集起來進行處理。如果要實現30萬噸污水的收集,就必須建設大量管網。而管網的建設成本卻比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成本高得多。
對于那些大型污水處理廠來說,如果管網過長則前期成本太高難以承受;如果管網覆蓋范圍不夠,其所收集的污水大大低于其處理能力,那么其收取的污水處理費又不足以支撐其日常運作,出現“建得起,用不起”的尷尬情況。
是集中建立大型污水處理廠,還是分散建立村級的小型處理裝置?
大瀝的辦法是,一方面加大管網建設的投入,盡量擴大各個大型污水處理廠的納污范圍,確保污水處理廠今后日常運作;另一方面,在一些村建立小型污水處理廠,對村里污水單獨處理,以避免網管鋪設過長使污水處理成本過高。
此外,大瀝也在考慮將相應的排污企業搬遷到產業園區內,通過集中治污降低成本,而部分無法搬遷的企業也將被要求自置設備,將工業污水處理達到相應標準再排放。
同時,大瀝也在考慮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使污水處理費逐步由按處理水量轉向按COD削減量計算,使收費更加科學合理。
?短評
村鎮“治水”
不能照搬
城市模式
不僅在大瀝,在全國范圍內,工業鎮因其人口和工廠分散的現實情況,要解決其污染問題,都成為一個極大的挑戰。
城鎮環境治理和管理體制滯后于城鎮經濟的發展,而且其經濟水平、產業格局以及居住布局都不同于城市,主要適用于城市地區的各種污染控制技術難以在這些地區實施,使城鎮污染治理出現或沿用城市集中處理手段投資太高,或放任污染排放造成更嚴重的環境危害等問題。
城鎮污染源比較復雜、分散、涉及面廣,既有生活污水,又有工業污水。而且,具體到村、組一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滯后,且缺少市場化機制,缺乏相應的污染治理激勵政策和機制,資金來源和城市相比也更加不容易獲得。更重要的是,適合村一級環境污染防治的技術應用太少,實用性差,效果參差不齊。
在城鎮污水治理尤其是解決農村污染問題上,大瀝做出探索的先行者。在具體過程中,大瀝因地制宜,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污水處理方式,將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分散處理立足于源頭削減、回收利用和全過程控制。
目前,這些探索雖然遇到了一些難以突破的難題,但對于遍地是工廠的大瀝來說,這卻是轉型的必由之路。而對于依靠農村工業化而發家致富的珠三角地區來說,這樣的探索無疑將為后來者積累經驗。
專題策劃周滿奇胡智勇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呂博雄
通訊員梁江萍黃小平
實習生楊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