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市水利部門堅持把創新作為水利發展的不竭動力,把務實作為推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一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水利問題得以解決。
創新工作思路
今年4月3日,奎河水環境整治袁橋東站放水涵洞動工修建,僅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便將故黃河水引入奎河,實現了故黃河與奎河的互通。
“當初在設計方案時,沿用老的治水觀念,奎河黃河互通采用破大堤、建箱涵的形式,把黃河水引入奎河,造價高達3000多萬元。”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張元嶺說,經過多方集思廣益,專家提出“引黃濟奎”方案,巧妙利用袁橋翻水站的出水流道及進水部分,中間增做鋼筋混凝土U型洞身,做一個引水涵洞實現黃河奎河水的互通,工程總投資只是原先的十分之一。
今年以來,市水利部門把整治奎河水環境作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在開展清淤打撈等工作的基礎上,積極追求水與工程的和諧,使水利工程與城市水系、城市河道更好地融為一體。
項目實現最佳成效
2009年,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國家和省、市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速,為了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水利部門積極走出去向上爭取。
積極創新,改變爭取項目和資金的方式。比如大型泵站改造,目前全省大型泵站改造列入全國計劃的徐州最多,這就是水利部門工作人員采用創新思路的結果,“現場錄制光盤,到省里到北京匯報,僅這一個項目就爭取到了幾個億的投資。”
今年,我市續建、新建國家重點和地方水利基建工程項目47項,總投資達15億元,今年4月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1.32億元,占全省計劃的一半。
保障群眾基本權益
徐州有些縣區境內不僅地表水資源匱乏,而且淺層地下水多苦咸,深層地下水又多高氟,導致生活用水困難,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緊張。隨著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設,我市已經實現“農村供水城市化,城市供水一體化”,飲用的都是潔凈自來水。
農業用水如何節約成本,切實關系到農民的利益。實行農田水利建設后,沛縣農民雷月梅算了一筆賬:以往灌溉一遍麥田,每畝次需要25元,現在只需要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