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滇川交界處的瀘沽湖四周森林茂密,湖水異常潔凈,最大透明度可達12米,
是我國目前少有的水質達到Ⅰ類標準的高原深水湖泊?!∴崉潘晒﹫D
◆中國環境報 記者鄭勁松
這是一個遠離喧嘩、未被污染的湖泊,宛如一塊明珠鑲嵌在群山懷抱之中,每逢晴天,藍天白云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綺麗。
古樸的民風、秀麗的湖光山色與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異居婚(走婚)風俗,讓這里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聽著摩梭情歌,看著水天一色的美景和緩緩滑行于碧波之上的豬槽船,身臨其境,使這里更增添了幾分古樸、幾分寧靜。
走進瀘沽湖,就像走進了一個神秘世界,走進了人間天堂。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意識不斷深入內陸,隱藏深山多時的“女兒國”也慢慢掀開了蒙在臉上的神秘面紗,面對大山之外傳來的商品經濟大潮,世居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也紛紛開始開辦家庭旅店、餐館招攬生意。
由于瀘沽湖既是景區又是摩梭人集中生活的社區,與國內其他風景區一樣,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影響,如何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保護好這一湖凈水,成為瀘沽湖面臨的最大問題。
發展旅游業,挑戰瀘沽湖生態環境
瀘沽湖景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給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給瀘沽湖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不下決心及早防治,瀘沽湖將重蹈國內其他污染嚴重湖泊生態悲劇。
位于滇川交界處的瀘沽湖面積達50.3平方公里,四周森林茂密,湖水異常潔凈,最大透明度可達10米以上。雖然四周高山一年有3個月積雪,但湖水終年不凍,水體清澈透明,是我國目前少有的污染程度較低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
雖然說地處偏遠,但瀘沽湖無與倫比的水體、湖島、山色,歷史上早就名聲在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寫到,“內貯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異常,自生光彩。池上有三峰中峙。”
上世紀20年代,美籍學者約瑟夫·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等書刊上大量發表關于瀘沽湖的照片和文章,認為瀘沽湖是“整個云南最漂亮的一個湖泊,無法想象還有比這更美的水景。”
世代生活于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婚姻形態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異居婚(走婚)習俗,被譽為人類家庭史、婚姻史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社會學價值和旅游利用價值。
優美的瀘沽湖風光和獨特摩梭風情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國內外游客接踵而來,祖祖輩輩一直以農耕漁獵為生的摩梭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紛紛辦起了家庭旅館,開始從事旅游業。
瀘沽湖景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給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給瀘沽湖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長期以來,瀘沽湖的旅游業基本處于自發的粗放型發展狀態,旅游基礎設施差、服務管理滯后,發展緩慢。由于控制不到位,造成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亂倒,嚴重破壞了瀘沽湖的景觀。
由于瀘沽湖環湖村社生活污水基本是直接或間接排入湖中,緊臨湖泊水位線的筑堤造田、沿湖筑路、興建民居客棧和建筑物等活動擠占了湖濱帶,弱化了湖泊的自凈能力,湖泊水體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威脅,現在瀘沽湖3種特有的裂腹魚瀕臨滅絕。
據當地環保部門介紹,因為地理形成因素,瀘沽湖自身就存在有環境隱患,補水系數小,自凈能力差。而且湖區土壤含磷量高,水土流失現象會導致大量的磷進入湖泊,加快水體富營養化;湖內的生態系統脆弱,一旦被污染和破壞,水質下降,治理和恢復就難了。再加上環湖居民的生產生活對資源的利用及發展旅游業,更增加了瀘沽湖環境保護的困難。
“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現在每年有數十萬的游客進入瀘沽湖景區,湖區的生活污水、垃圾等問題日益顯現,如不下決心及早防治,瀘沽湖將面臨著重蹈國內其他污染嚴重湖泊生態悲劇的危機。瀘沽湖生態環境保護得如何,是湖區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瀘沽湖所在地寧蒗縣環保局局長肖國梁對瀘沽湖的保護非常擔憂。
實施“八大工程”,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瀘沽湖
到2007年底,瀘沽湖“八大工程”建設以及有關配套建設項目全面完成,基本實現了“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瀘沽湖”的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開發瀘沽湖旅游資源,首先要保證做到兩條:一是環境不能受污染,二是生態不能受破壞。”對于瀘沽湖應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早在1990年9月,云南省原省長和志強在瀘沽湖調研時就指出過。
1994年,云南召開滇西北旅游規劃會議,確定成立瀘沽湖省級旅游開發區,瀘沽湖成為云南六大旅游產品基地之一,麗江也加大加快了對瀘沽湖的環境保護工作。2004年初,麗江組建了麗江瀘沽湖管理委員會,切實加大了瀘沽湖的保護管理力度。
當污染問題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而出現后,2004年6月5日,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以《誰在污染瀘沽湖》為題,對瀘沽湖環境和旅游發展中存在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報道,瀘沽湖的保護發展問題進一步引起了云南省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注,下大力氣開展瀘沽湖的環境保護整治工作提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
2004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景區召開瀘沽湖保護現場辦公會,決定用3年時間實施環境保護整治“八大工程”,即:編制《瀘沽湖流域綜合規劃》,實施環湖截污和垃圾處理工程、拆遷改造工程、沿湖生態環境整治工程、環湖道路工程、駐地游客服務中心工程、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禁磷”和“禁白”工程。麗江人決定走一條旅游型高原湖泊保護與旅游互動發展的新路,努力實現“不讓一滴旅游污水進入瀘沽湖”的目標。
2005年初,“八大工程”正式分解實施。在整個整治過程中,麗江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切實加強對資源、生態環境、民族文化保護及環衛設施的科學規劃工作。
根據旅游資源特點和環境承載力,麗江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借助國內一流的規劃設計單位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先后完成了《瀘沽湖景區綜合規劃》、《瀘沽湖省級旅游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大綱》等一系列保護、管理、開發和建設規劃,這些規劃的編制完成,為瀘沽湖的環境保護管理和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p#副標題#e#隨著瀘沽湖旅游業的發展,麗江市和寧蒗縣先后成立了一系列管理機構。為了進一步加強瀘沽湖景區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建設工作,切實解決景區保護管理的核心問題,2004年以來,麗江又先后成立了麗江瀘沽湖省級旅游區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市瀘沽湖景區管理處,初步建立起了運轉高效的景區管理機制,確保了景區保護管理和開發建設有序進行。
針對一些地方湖濱帶狹窄、農業區與村落區太靠近湖邊,湖濱緩沖帶已被人為開墾利用,喪失污染緩沖控制能力,以及一些民居鄰湖而建、污水直接進入湖內等情況,麗江還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實施了國家“863計劃”里格村“典型高原湖泊初期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利用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綜合治理污水前沿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里格村的污水處理和生態修復問題。這一項目已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項目的實施為高原旅游型湖泊水體保護和污染控制提供了經濟實用的途徑與方法。
隨著瀘沽湖景區環境整治成效逐漸顯現和知名度的提高,前來瀘沽湖洽談投資事宜的投資商逐年增多。為了防止污染源進入瀘沽湖景區,瀘沽湖景區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建設者,從上到下,牢固樹立守護好青山綠水便是政績的觀念,杜絕了湖面經營污染項目進入景區。
據了解,從1994年瀘沽湖省級旅游區成立至今,瀘沽湖的湖面上沒有一艘機動旅游船只營運,全都是人力劃航的豬槽船,既有效地保證了瀘沽湖水體不被污染,又充分地展示了當地的民俗文化,給游客留下了自然和諧的美好印象。
到2007年底,瀘沽湖“八大工程”建設以及有關配套建設項目全面完成,總投資9185萬元。目前沿湖村民和旅游接待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8%,湖濱帶植被覆蓋率達到74%,景區基礎設施和村落面貌有了明顯改觀。
“2008年,瀘沽湖水質繼續保持Ⅰ類,湖水透明度達到12.1米,這樣高的透明度在云南屬于僅有,在全國也是罕見。”云南省麗江市瀘沽湖旅游區管委會主任余麗軍告訴記者,10多年前,來瀘沽湖的紅嘴鷗數量極少,現在已達2000多只,野鴨、鴛鴦等數量也由幾百只發展到了10萬余只,“現在基本實現了‘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瀘沽湖’的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加大宣傳,讓民眾參與瀘沽湖環境保護
通過宣傳,瀘沽湖沿岸居民環境意識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因為他們深知:沒有瀘沽湖這湖清澈的湖水,就不會有旅游品牌,更不會有村民可觀的收入。
“讓當地居民在環境保護中受益,從而積極支持和參與,這是環境保護的基礎。”余麗軍說,在瀘沽湖環境整治工程實施過程中,瀘沽湖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始終堅持統籌協調、以情感人、公平公正、兼顧各方、和諧發展的原則,始終把維護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發動群眾參與,努力營造瀘沽湖保護開發的良好社會氣圍。”
在整治工作中,里格村的整村搬遷難度最大。記者聽瀘沽湖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實施里格民族旅游文化生態示范點項目工程過程中,需要將整個村落往后搬遷80米。剛開始時,有的村民不愿搬遷,甚至用極端的民族語言辱罵工作人員。
面對這種情況,寧蒗縣和旅管委的工作人員走家串戶耐心細致做工作,讓群眾明白不進行搬遷后移將嚴重破壞瀘沽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環境污染也將危害到村民自身利益,使他們的抵觸情緒逐漸轉變為理解和支持。
里格村長爾畝加阿卻說出了當時村民的擔憂:村民以前一直以打獵、捕魚、種地為生,經濟收入不高,發展旅游后生活才開始好轉。搬離湖邊后,游客的入住率是否會受影響?原來用于耕種的土地會不會減少?政府答應幫助的基礎建設能不能實現?這些都是村民擔心的問題,因此在項目剛開始時,確實有些村民不愿意搬遷。
“但事實證明,重新修建后的里格村,因為合理利用了空間,還多出了很多可耕作土地,政府規劃建設的‘三線入地’、污水處理設施等市政工程,徹底改變了村子里污水橫流、垃圾亂堆的現象,我們旅游收入不是減少,而是成倍增長。實行整體后移搬遷后,由于治理后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旅游業更加紅火,去年村民戶均旅游收入達到8萬元左右,最高達到25萬元。”爾畝加阿卻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除了說服教育,還有相應長效機制嗎?”面對記者的問題,余麗軍告訴記者,由于瀘沽湖既是景區又是社區,麗江在瀘沽湖的保護建設上從創優法治環境上下功夫,堅持依法行政,先后印制了《瀘沽湖風景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冊3000冊,在景區群眾中廣泛開展了法律法規宣傳,讓村民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極大地提高了民眾參與景區保護建設意識。
在景區管理上,瀘沽湖管委會還制定了《瀘沽湖景區特許準營制度》,嚴格景區特允經營項目,所有經營戶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5年時間共清掃、清運及處理各種垃圾6200多噸,使景區的環境衛生有了明顯的改善。
環境保護的有力措施和顯著成效,極大地推動了瀘沽湖旅游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游客數量和旅游質量不斷提升,湖區農民的收入也有了明顯提高。瀘沽湖景區也先后贏得了“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2006年度中國十大優秀生態旅游景區”、“2008年度中國文化生態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生態名湖”、“中國十大最美湖泊”等榮譽稱號,目前正在申報國家4A級景區。
“現在沿湖群眾環境意識達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他們深深知道,沒有瀘沽湖這湖清澈的湖水,就不會有旅游品牌,更不會有村民可觀的收入。村民不僅自己不會污染環境,就是發現游客有一點點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會及時加以制止。有幾次我親眼見到有個別環境意識較差的游客隨手往湖里仍一些食品包裝袋等垃圾,村民在對游客進行批評的同時,會迅速劃船將遺棄物打撈上岸,往往讓一些不注意環保行為的游人感到難為情。”余麗軍說。
“現在沿湖居民的護水、護林、愛鳥積極性不斷提高,人與自然更加和諧。2008年初,香港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欄目對瀘沽湖的環境保護進行了專題報道,稱譽瀘沽湖為我們國家的高原湖泊治理保護樹立了一個典范。今年5月25日,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以‘瀘沽湖之變’為題,全面報道了瀘沽湖環境保護整治工作取得的喜人成績。”余麗軍對記者說,這讓他們在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感到了身上肩負的更大的責任。
資金投入不足成瓶頸,保護比治理更重要
瀘沽湖目前面臨著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的窘境。有關人士指出,隨著每年有數十萬的游客進入瀘沽湖景區,湖區生活污水、垃圾等問題日益顯現,如若不下決心及早防治,瀘沽湖同樣面臨著嚴重危機。
據了解,在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瀘沽湖是保護最好、水質最優的湖泊,同時也是國家投入保護資金最少的湖泊。近年來,國家投入治理九大高原湖泊資金達數百個億,其中去年完成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資金投資42.8億元,而多年來瀘沽湖環保資金投入總數只有1億元左右,其中云南省補助才3000萬元。瀘沽湖環保資金投入不足顯而易見。
余麗軍告訴記者,在瀘沽湖環境整治過程中,項目多、資金需要量大,但瀘沽湖景區由于自身基礎條件差、底子薄,門票收入總量相對較少,并且基本沒有可用于抵押的資產,向銀行貸款等籌融資工作難度大。為了確保了環境保護整治“八大工程”資金的需求,瀘沽湖管委會和規劃建設指揮部按照堅持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原則,成立籌融資工作組展開籌融資工作。工作組成員奔波于省城、麗江與瀘沽湖之間,與世界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及省、市內各商業銀行開展融資洽談達80多次。
“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如同父母的9個兒子,誰有病誰治病花錢,還沒有病的當然不必花錢。但隨著瀘沽湖景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給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瀘沽湖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每年有數十萬的游客進入瀘沽湖景區之后,湖區的生活污水、垃圾等問題日益顯現,如若不下決心及早防治,瀘沽湖同樣面臨著重蹈湖泊生態悲劇的危機。”余麗軍請記者呼吁,已被嚴重污染的湖泊應該抓緊治理,但沒被污染的湖泊也要加大保護,保護比治理更重要。
余麗軍說,保護好瀘沽湖水環境,必須跳出“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怪圈,絕不能走發達地區湖泊治理的老路。根據環境保護部最近提出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獎促治”的新思路,還沒有生病者也要給預防藥,不能等到被感染大病后才花錢住院治療。
因此,瀘沽湖的防治,特別是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須加大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和國家的資金支持的同時,更需加大市場運作力度,形成良性投入機制。
制約瀘沽湖發展的另一因素則來自于當地的交通條件。因為地處偏僻,一直以來瀘沽湖景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和景區品牌形象的提升。
而近年來,毗鄰的四川方面高度重視瀘沽湖旅游業的發展,從四川西昌至瀘沽湖的三級公路和從攀枝花至瀘沽湖的二級公路已開通;從四川稻城至瀘沽湖的旅游二級公路正在建設中,總投資15億元;另外還投資2億元對景區外部交通進行改造維護,同時修建了景區景點的3條柏油游路和1條石板游路,投資1億元建設了景區游客服務中心等市政配套設施。從四川成都、西昌、攀枝花、重慶等客源市場進入瀘沽湖的游客呈持續大幅增長的勢頭,云南的瀘沽湖景區因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增長較慢。
面對來自四川的競爭壓力,余麗軍說,瀘沽湖的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切實改善景區內外基礎條件,特別是應把瀘沽湖支線機場作為龍頭項目,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這樣才能搶占瀘沽湖旅游開發的制高點,繼而帶動社會資金投入景區開發建設。目前他已建議在加大投入加快改善景區外部交通條件的基礎上,景區內部基礎配套問題應與外部交通條件的改善同步實施,以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對生態文化資源的沖擊和破壞。
同時余麗軍也表示,既有競爭又可以有合作,如何在保護和開發建設上形成良性互動也是瀘沽湖旅游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此,他認為兩省應積極樹立“區域聯動、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理念,在資源的立法保護、統一管理和旅游發展等方面加強合作,力爭做到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協調統一,在旅游開發建設上各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