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淮崗:淮河上的“三峽工程”
離開阜南,沿著氣勢磅礴的淮河大堤一路前行,只要60公里左右的路程,便可見巨龍一般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橫臥于滔滔長淮之上。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治淮19項骨干工程之一,也是淮河防洪體系中具有關鍵性控制作用的樞紐工程,被稱為“淮河上的三峽工程”。據臨淮崗工程管理局水閘管理處負責人介紹,主體工程由主壩、南北副壩、引河、船閘、進泄洪閘等建筑物組成,全長78公里,總投資22.67億元。工程建成后,蓄滯洪水庫容達85億立方米,可使正陽關以下的洪水流量下降至7700立米/秒以下。
臨淮崗下游28公里處,便是“七十二水匯正陽”的正陽關。“如果沒有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中下游的洪水壓力
將難以想象。”聽著介紹,我們把目光聚焦于1991年時淪為澤國的蚌埠城,如果臨淮崗工程早已建成,蚌埠這一南北要沖肯定不會遭遇1991年的特大洪災。事實上,正陽關以下,不僅有交通要沖蚌埠,還有淮南、淮北等眾多重要的工業城市、能源基地,以及廣袤的糧食主產區。也正因此,在臨淮崗建設洪水控制工程,蓄滯淮河上中游的洪水,對緩解淮河中下游的行洪壓力至關重要。
“工程投資只有20多億,淮河中下游防洪標準一舉從50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臨淮崗工程管理局水閘管理處負責人告訴我們,如果碰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啟用工程可實現減災效益300億元左右。
但是,臨淮崗工程的建設卻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曲折。新中國成立之初,曾于1958年開始興建,由于種種原因,工程于1962年停建。直到1991年淮河流域發生大水后,國務院把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確定為19項重點骨干治淮工程之一,再次啟動。2006年,歷經5年,這個跨世紀的夢想終于實現,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也成為新中國治淮的又一豐碑。
蚌埠:雄壯的治淮史詩
離開臨淮崗,我們來到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駐節地蚌埠。作為水利部直屬派出機構,淮委無疑是我們“走近淮河”之旅的必到之處。
雖然新中國治淮60周年紀念大會已經召開,但走進淮委辦公樓,我們仍然能夠深切地體會到這個特殊的年份所特有的氛圍。淮水肆虐的情形不再、流離失所的景象不再――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是應該認真地回首新中國治淮這場偉大的征程。
回首從淮委辦公樓內的治淮陳列館開始,那里明示著這段值得追懷的治淮壯烈史詩。陳列館分第一展廳、第二展廳兩個部分,通過介紹淮河自然歷史演變和新中國治淮事業發展歷程,集中展示治淮巨大成就,共同展望人水和諧的美好前景。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圖表、一組組數據,宛若一座座不朽的豐碑,記錄著黨中央治理淮河的英明決策,記錄著各級政府和沿淮人民勵精圖治、不畏艱難的堅定信念,記錄著滔滔淮水俯首歸?;轁蓛砂兜纳鷦蝇F實……
從禹王治水到新中國治淮,時空穿梭,滄海桑田――新中國的偉大,從淮河的歷史性巨變中便可真切地感知。五千年中華文明流淌至今,五千年治水大業綿延至今,即使站在這樣宏大的時空格局內,新中國的治淮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毋庸贅言,淮委駐節的蚌埠,就有氣勢恢宏的蚌埠閘作證。蚌埠閘于1958年開建,1962年建成,由攔河節制閘、水力發電站廠房、船閘及附設的公路橋等組成,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航運、供水、發電等綜合功能。2003年,在原有28孔老節制閘基礎上,又興建了12孔新節制閘,使流量從8000立米/秒提高到13000立米/秒――僅在淮河流域,就有大小水閘6600座,其中不乏蚌埠閘這樣規模的大型水利工程。
秋陽高照,我們來到蚌埠閘時,水電站6臺機組正在忙碌著――每年,它們都為社會貢獻近2000萬千瓦時的電力。在蚌埠閘的風景絕佳處――淮望角,遠眺滔滔淮水奔流不息,近觀巍巍大閘矗立江淮,思緒不由再次回到治淮陳列館里的照片、圖標、文字。撫今追昔,我們從心底祝愿,淮水安瀾,沿淮百姓安居樂業。
南四湖:魚米之鄉豐饒地
告別了蚌埠,我們來到了本次淮河之行的最后一站: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二大淡水湖――南四湖。深秋的陽光驅走了魯南大地的寒意,一望無垠的湖面曝露在陽光下,粼粼閃光,美不勝收。最讓人心動的是,穿梭往來的貨輪、滿懷憧憬的游客和泛舟捕魚的漁民,令這幅絕美的圖景變得靈動、活泛起來。
在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是一個獨立的水系,而南四湖則是沂沭泗水系中最為重要的湖泊。南四湖為串聯一起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4湖的總稱,因位于山東省濟寧市以南而得名。此處原為古泗水流經之地,12世紀黃河南泛,侵奪了泗水河道,因排水不暢而潴積成湖。數百年滄海桑田,如今的南四湖面積已達1266平方公里,總庫容63.7億立方米,流域覆蓋魯、蘇、豫、皖4省31縣、市、區共3.17萬平方公里。
在南四湖水利管理局總工張志振的陪同下,我們首先參觀了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工程橫跨昭陽湖的最窄處,壩北為上級湖,壩南為下級湖,包括攔河土壩、溢流壩、船閘和第一、二、三、四節制閘,全長7360米,其中水閘312孔,全長2140.31米,設計泄洪流量為12420立米/秒。
“這個工程具有防洪排澇、蓄水灌溉、工業用水、水陸交通、水產養殖等多種效益。”張志振告訴我們,建設最早的第一節制閘于1958年開建,所有子工程均在上世紀60、70年代建成。
二級壩的建成,開啟了南四湖綜合治理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以來,還對南四湖的堤防、湖腰、出口及濱湖地區進行整治,修筑了130公里長的湖西大堤。在南四湖地區綜合治理的基礎上,為了充分挖掘南四湖的旅游資源,當地政府加強了對南四湖的旅游開發,在微山島上修建了鐵道游擊隊紀念園,修繕了殷微子墓,新建了度假村等,南四湖的綜合效益得以進一步放大。
離開南四湖,我們再一次凝望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這個或許是世界上閘孔數最多的水利樞紐,已經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把南四湖地區從貧瘠推向豐饒,變成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