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水協報告或定調二次水改 住建部明年3月上報國務院 新政將對外資“從嚴”
水改的目標應讓老百姓從中獲得最大利益資料圖片
9月18日,記者獲悉,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托,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以下簡稱“水協”)所作的“供水行業改革調研報告”已經上交住建部。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告訴記者,本輪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步驟安排如下:今年10月之前,各行業協會撰寫調研報告;10月到年底是調研和座談時間;明年3月份,住建部將形成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意見上報國務院。
政府是城市供水
終極責任人
“水協”的調研報告尚是水務改革的初級階段。據記者了解,“水協”報告的基調是,反對將水務行業按照一般競爭性行業進行市場化開放。
“‘報告’提出停止原有的市場化改革方法,改為引入市場性機制,將所有權控制在政府手中,將經營權按市場機制出讓。”一位“水協”人士向記者表示。
“引入市場機制”是以政府為投資主體、責任主體和特許經營主體、價格控制主體,而企業在內部經營機制、資本運作等方面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這樣,所有權依然由政府控制,經營權形成適度的市場競爭,從理論和政策上為實現政府控制下的兩權分離創造條件。
國融大通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李智慧認為,水務行業提供的是準公共產品,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延伸,水務設施又是民生工程,涉及千家萬戶利益,不論水務企業怎么改革,政府都是城市供水的終極責任人。下一步水務改革的目標,應以維護公眾利益,讓老百姓從水務改革中獲得最大利益為中心訴求。
“報告”指出,下一步的改革方向,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出臺明確供水事業的公共事業地位,這是個基本前提。鑒于長期以來存在的政府對該事業投資力度不夠的問題,有必要明確政府所負的投資責任以及對供水事業的所有權。
政企分離
還是國有水務一體化
在關于下一步水務改革討論中,未來的模式成為業內爭論的焦點。
李智慧提出,有兩種改革模式應予以高度重視。一是實行水務一體化、組建水務集團,即以中心城市供水企業為核心,主要以國有資產行政劃轉的方式合并排水、污水處理單位和周邊區縣的國有供水企業,資產整合的同時組建水務集團。目前,在我國應用此類模式的城市有北京、沈陽、西安等。
二是推行所有權及經營權分離的管理體制。明確政府對供水事業的投資責任,產權亦歸政府所有。政府應維護供水設施的公共屬性,不得將民生工程進行出售、變現,更不能去追求溢價收益。同時,以競爭性的方式選擇服務水平高、服務費(水價)要求低的專業運營商,特許經營期5~8年,到期采取競爭性方式重新選擇。
但是,川投水務總經理梁有國說,“兩權分離”的新一輪改革舉措應審慎推出。梁表示,政府重新擔負起水務投資的責任后,新政策實施的法律障礙也應重視。對各類改制企業(如已上市的、非本級財政控股的國有企業、外資參股和民間資本控股、參股等不同企業)要么就留口子,要么就是各地政府違約承擔經濟補償。
也就是說,如果硬性規定“兩權分離”,一些之前已經賣掉水權的城市難以解決。
另外,對于新改革的城市,梁有國認為,管理層需要制定較完善的制度保證體系,如建立完善的供水安全保障(政府保安全、穩定和秩序;企業保證水質、水壓,依法經營)體系;確保監管體系的方法、手段的強制有效;對運營商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梁說,如果沒有以上體制作為保障,效率又可能回到政府包辦的狀態。水務行業作為一種資源和有經營效益的市場,必然會招來各類資本和機構的青睞。不管采用什么模式,競爭性選擇的難題必然會擺在政府的面前,招拍掛可在一定程度防止權力尋租,但競爭的結果同樣會抬高運營商的成本。
因此他提出,國有企業為主導或許能夠部分解決以上問題,對被本輪大討論遺忘或忽視了的西部地區縣級城市的公用事業改革現狀更是如此。
對此李智慧表示,妨礙水務企業發展的根本就是政企不分,越是在西部地區、中小城市這個問題越嚴重。
據《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