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價每立方米將上調0.9元,引發各方關注。北京城北的奧運村小區中就有居民反映說,自來水價格將是再生水價格的4倍,希望能通再生水。而在不久前的一次水業發展論壇上,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已透露了北京對再生水利用的布局,到2014年,要實現年利用量8億立方米的目標。與之相關的廠網建設已經在北京排水集團(以下簡稱北排)的主導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不過,北京現階段將污水資源化方向定位為工業、河流、園林及市政雜用水等大客戶,全面開花還要等待政策機制的完善。
■數字從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納入全市年度水資源配置計劃中,利用量逐年加大。工業方面,全市9座熱電廠冷卻用水全部用再生水替代,年利用再生水量1.2億立方米;農業方面,全市建有58萬畝再生水農田,年利用再生水2.8億立方米;環境方面,全市10余處湖泊、公園以及70%以上的城區河道都已把再生水作為其主要水源,年利用再生水1.8億立方米;市政雜用方面,再生水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沖灑、施工降塵等,年利用再生水2000萬立方米。
2008年,北京地表水利用量由11.7億立方米減少到5.7億立方米,地下水利用量由同期的27.2億立方米減少到23.4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從無到有,發展到6億立方米,占到全市總用水量的17%。
在城市建筑小區采用中水系統后,居住區用水量將節省30%~40%,同時排放量減少35%~50%,在商住小區設置中水系統可節水70%,科研事業單位可節水40%左右,對一般居民住宅,可節水30%左右。
政府大手筆全面布局北京市政府給予50%的投資補助,目前只給了北排;"再生水利用屬于公益事業,在初期發展中,出現所謂國進民退的現象是有利于發展的。""再生水事業的發展絕對要靠政府",說這話的是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楊向平。"管網及相關設施的巨大投資,水價定價機制并未市場化,標準、監管等機制的缺失,讓再生水利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市場化"。據他透露,在北京對污水資源化設施建設的布局中,北排擔當了主力。北京市政府對相關建設給予50%的投資補助,目前只給了北排。"再生水利用屬于公益事業,在初期發展中,出現所謂國進民退的現象是有利于發展的。"楊向平說,北排旗下的污水處理廠的相關改造、管網鋪設在年內已經全部開工。"目標是北排集團所有的污水處理廠在兩三年內全要具備污水深度處理和再生水向外輸送的能力",他表示,在不遠的將來,北京市所有大的污水處理廠都要進行提標改造和污水再利用設施建設,才能達到再生水250萬噸/日的計劃供應量。全面鋪開的規劃建設自然需要不小的手筆,說起成本,楊向平直言不諱:"這將是很大一筆投資。特別是管網鋪設,1米就得兩三百塊錢的建設成本,1公里管網的費用大概就要200萬~500萬元。"北京在再生水利用上的大手筆緣于日益緊迫的"干渴"。程靜說,按照原規劃,到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實現年引水10億立方米進京。但如今推后至2014年,這對于北京水資源供需平衡是巨大的挑戰。"加快循環水務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進程,不僅是北京水務的長遠戰略,更是現實的緊迫任務。""用3年時間,完成中心城區8座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以及城區最后5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實現出水標準一步到位、年產再生水8億立方米的目標。"在程靜看來,在短期內大幅擴大再生水利用量和提高水質,對現有設施而言相當困難。"污水處理廠的改造需要在現有處理廠不停產的情況下進行,輸水管網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在城市建成區內完成,任務十分艱巨。"程靜頗有些無奈:"前幾年,北京建設的污水處理廠都在下游。以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為例,當時沒有考慮到再生水回用,出水標準也僅為二級。后來為了利用再生水,先是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7萬立方米的再生水廠,對出水進行深度加工;接著又建設了一條長達46公里的管線,輸送至熱電廠用戶。這個項目的實現過程之長、實現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如今,北京已經全面起步的再生水資源建設計劃,意味著更多的建設、運行成本。
"但這也是北京必須的選擇。"程靜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缺水已成為更多城市面臨的問題,污水資源化就成為城市建設必須重視的問題。但為了不再"重蹈覆轍",他建議,今后在污水處理廠建設布局上,要改變集中在城市下游的做法,注重處理與再生利用相結合;在規模上,改變以大為主的舊思路,注重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北京城鄉接合部、新城等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已經按照這樣的思路開始建設了。"如何確保水質安全穩定?
提出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河流水體標準在業內是沒有依據的,但為了使北京的地表水達標,只好先選擇一個標準實施了。
"要讓再生水進入水資源配置,在更廣泛的領域替代清潔水,再生水水質必須安全穩定。"程靜說,尤其是熱電廠用水,對氨氮、總磷和氯化物等指標非常敏感,控制要求非常嚴格。"電廠用戶一天要檢測6次。"程靜說,除了要擴大供應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再生水的水質。而由于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北京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城區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水質標準"的目標。程靜解釋說,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資源狀況、環境容量差異很大,采用統一的污水處理排放標準難以有效應對當前日益嚴峻的水環境問題。在北京這樣的缺水地區,污水處理廠出水即使達到排放標準,由于河道沒有天然徑流,環境容量很低,仍然不能滿足水功能區劃標準的水質要求。
"北京污水處理廠的出水要實現再利用,就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處理標準。"程靜表示,嚴格地說,他們提出將污水廠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河流水體標準在業內是沒有依據的。但是為了使北京的地表水達標,只好先選擇一個環境標準實施了。對此,他提出,相關部門應對再生水利用標準等進行嚴格規范和分類指導。
當然,在水質安全保障上,除了工程技術因素,加強安全檢測,配套工作也要做好。程靜說,由于北京城區有70%以上的河道使用再生水。"再生水水質不比天然地表水,要維持河道生態系統就要特別采用生物、工程手段。比如選擇適應北京氣候和水環境的水生植物和動物,建立濕地再凈化系統,在全市重要水域建設8個水循環工程等。""在再生水利用方面的高效監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監管企業生產合格產品,二是監督在規定使用的領域內,強制使用。"據悉,北京已經初步形成了污水處理監管體系,由市水務局直接負責城區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委托專業機構檢測,并加強在線監測。"2008年,我們還向城區各污水處理廠派遣監督員,建立管理數據庫。"程靜表示,總體來說,北京污水處理事業已經從削減污染物向再生利用目標轉變,從提高利用量向水質水量保障率轉變。
為何青睞大客戶?
"抓大放小"出于一段時間內對成本、監管等方面的考慮;管網鋪設將直接服務于主要用戶;6億立方米的用量中,工廠、河流、市政是最穩定的主要用戶。
北京在再生水建設方面采取了由大型國企主導的形式。對此,楊向平解釋說,這種"抓大放小"是出于開始階段對成本控制和加強監管等方面的考慮。"現在全北京有兩三千家小的中水廠,加起來也就一兩萬噸的供應量。而北京現在由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大中水處理廠就有8家以上,目前已經形成了幾十萬噸的生產量,未來還要發展到250萬噸。規模經營有利于污水資源利用地開發建設、規范管理。"而在目標用戶方面,北京同樣將目光投向了"大客戶"。楊向平并不諱言,管網鋪設將直接服務于主要用戶。"首先要往河里鋪,直接用于補充河流用水。其次要向工廠鋪設,供給大的工業用水用戶。第三則是給市政,用于市政及園林用水。"這同樣是出于規模效益的考慮。據悉,在北京2008年6億立方米的用量中,工廠、河流、市政是最穩定的主要用戶。
一方面,由于先期投資比較大,見效慢,回收期長,許多企業缺乏自己建設中水回用系統的積極性。而另一方面,由于開展回用要求建設另一套給排水系統,使其只能在新建筑中使用,這也大大影響到再生水惠及普通居民的范圍。那么,北京對再生水利用的布局中對分散的單位或是居民區是否也有考慮?對此,楊向平表示,居民區等局部區域的中水利用將來主要依靠獨立的再生水處理站。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因地制宜利用再生水的思路,這也是德國等國的經驗。"按照規劃,如果沿線有主管網,也可以因地制宜就近鋪設管網,促進區域再生水的利用"。
定價和成本嚴重背離應該根據不同的需求采取分級供水、分級定價的思路,是比較經濟的。
"現在北京再生水的統一定價是一元錢一噸。"楊向平說,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在北京用再生水還是很劃算的。但他本人也向記者"倒苦水",這一元錢的定價和成本是嚴重背離的。"按照現在的標準,僅處理成本就達到2.5元左右。"而這中間的差價,都要靠政府補貼。據了解,目前北京中水利用是在政府補貼下進行的。以北京市昌平區新建的一個BOT再生水廠項目為例,水廠建設噸水投資在5000元左右,運營成本為每噸水1.7元左右。目前,北京市對這樣的中水處理廠每噸水補貼0.7元,然后將中水銷售定價為1元/噸。到2014年北京中水使用規模要達到8億~9億立方米。在沒有提高水價和利用市場機制消化成本的情況下,北京市中水利用的財政補貼規模要在6億元左右。
當前,對于大量存在的"自給自足"的小再生水利用模式,政府的建設和補貼無法完全覆蓋。在成本控制、供水穩定上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分散利用的效益。對此,有專家建議,應適當提高中水售價,讓投資中水真正實現有利可圖,實現中水回用由"行業"向"產業"的轉變。
而楊向平則提出,再生水的用途和用戶都是不同的,應該根據不同的需求采取分級供水、分級定價的思路,是比較經濟的。"對于再生水的發展,首先要有分級的概念再來談投資運行的問題。"他解釋說,比如工業冷卻用水,要求非常高,成本也就很高。但對于較高的自來水價格,即使反映成本的中水價格對企業來說也是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