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濱路海綿化改造后中央綠化帶在陽光下綠意盎然
街道,是市民每日生活必經的空間,隨著時代發展,街道從舊時的泥巴碎石路,演變成水泥或柏油路,而當泥巴路變成柏油路,下雨不用擔心骯臟的爛泥巴同時,城市排水問題也日益凸顯,從前雨水可以直接滲透到土壤中,等天晴路干后也就沒事了,現在,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排水主要依靠灌渠、泵站等設施來排水;但海口每年5-11月汛期,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持續時間長,加之風暴潮、南渡江河洪和海潮的頂托作用,只是海口市暴雨內澇頻發,給城市的排水系統帶來了巨大的考驗,而解決城市積水,“海綿城市”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海口 “海綿城市”示范點長濱路既有“顏值”又實用 市民已提前體驗到好處
8日下午,陽光明媚,微風輕拂,長濱路中央綠化帶上栽種的成片金紅羽狼尾草,海芋和華盛頓棕櫚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漂亮,記者還注意到以往用于加固植株的木支架全部用鍍鋅鋼管代替,每隔20米就有一個用于道路排水的U型槽,槽壁上還雕刻了精美的熱帶水果和海洋生物造型。
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濱一路附近上班的溫先生,每天上下班往返于秀英區和美蘭區,長濱路是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對這條改造后的道路,他有著深刻的體驗,“以前這里只要下雨就會看海,平常下班回家只要50分鐘,一遇到下雨路面積水之后,交通就徹底癱瘓,有時候一個半小時都到不了家,很是苦惱,但最近5月初的一次暴雨之后,雨停沒多久,這路面上的就已經沒有明顯積水了。”對于改造后的長濱路,溫先生贊嘆不已。

長濱路海綿化改造后中央綠化帶在陽光下綠意盎然
在我們市民眼里,長濱路的改造只是進行了簡單的路面修復和景觀提升,但其實最主要的是還進行了海綿化改造,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可長濱路的綠化帶偏偏要憑本事,因為它承擔了大部分調蓄雨水的功能,所以才有了暴雨過后路面無明顯積水的效果;在自然狀態下,有80%的雨水能夠自然滲透到地下,但是在普通的城市硬化道路上,會有60%的雨水白白流走,而長濱路的海綿化改造就是要向自然學習,經過改造后的城市道路,有60%的雨水能夠經由綠化帶下滲入土壤,可以作為地下水的補充。
據了解,這條改造過的長濱路是海口市乃至全省第一條在建有地下綜合管廊的市政道路上實施海綿化改造的示范項目,通過在中央綠化帶兩側各挖一條深約30公分的蓄水溝,在降雨時發揮“滲、滯、蓄、凈、用、排”等作用,在滿足地下綜合管廊對安全性的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對雨水的就地消納和循環利用,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

美舍河國興段改造升級后景色宜人
美舍河濕地公園建設助力海綿城市建設
美舍河是海口百姓的母親河,承載著市民的兒時記憶和鄉愁,近年來它被列入城市黑臭水體另市民心痛不已,今年2月9日整治開建以來,給海口市民再次帶來了希望。
正在施工建設當中的美舍河濕地公園,作為海口市美舍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之一,不僅承載著黑臭水體整治的功能,更是對于海口建設“海綿城市”、推進美舍河行洪排澇能力起到重要作用;4月24日和5月4日的暴雨,考驗了該公園的蓄水和排澇能力。
在美舍河濕地公園鳳翔段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項目仍在井然有序地施工建設當中,已鋪設的路面在陽光下干燥整潔,路面兩側的草坪長勢良好,剛剛栽種的樹木在木棍的固定下整齊排列著,部分樹木已悄悄露出嫩芽。
該示范段的項目負責人仍記得4月24日海口突降暴雨,但融入 “海綿城市生態治水”的美舍河濕地公園經受住了考驗,雨后的并未出現積水,充分體現了項目的治水功能。
除此,美舍河國興示范段目前已向市民開放,每天,太陽下山,人們便沿著美舍河畔上來此休閑娛樂,沿河種植池旁的郁蔥之景映襯于美舍河水中,水體清澈透明,順應著彎彎曲曲的自然流向,生機盎然,一陣微風,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
在美舍河畔居住了40多年的符大爺,對美舍河治理后的體驗感慨萬千,“以前美舍河周邊的環境讓附近的居民不愿來、不敢來,現在一天一個樣,越變越美,越看越愛,以后他就可以天天帶著家人來這里散步、玩耍了,它不僅是成了我們市民休閑旅游的的一個好去處,還能為解決城市的排水問題,好啊!”符大爺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