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在推進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一些地方采取的措施過硬,取得了明顯治理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為了盡快完成任務,采取了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如將河流加蓋封頂、調水沖污、活水稀釋等。筆者以為,這些做法似乎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實際上是做表面文章,相當于給城市蒙上了一塊遮羞布,更給河道治理帶來了隱患,違背了治理黑臭水體的本意。
黑臭水體之所以成為城市治理的疑難雜癥,除了治理本身的難度較大之外,治理后反復幾率較高也是重要原因。誠然,加蓋封頂可以掩蓋這一問題,然而這不是長久之計。這樣做既不能真正解決水體黑臭的問題,也不利于城市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和提升。
加蓋之后,河道由明流變成了暗渠。而常年不見天日,勢必會削弱水體生態功能,給河流生態環境和生物群落造成更大的損害和影響。此外,會大大降低河流的景觀價值和提供濱水公共空間的可能性,甚至影響城市排水防澇的安全性。
給污染河道加蓋的做法并不新鮮。上世紀國內很多城市都用過,但這和當時人們對河道治理的認識水平,以及財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有很大關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河道生態功能受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今,無論是從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中,還是從受盡黑臭水體之苦的群眾呼聲中,都可以看出社會各界要求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的意識越來越高。
對黑臭水體加蓋的做法,國外也有過。比如韓國首爾清溪川多年前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破壞。20世紀50年代,韓國政府封蓋河道,使其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幾乎成為城市下水道。直到本世紀初,認識到弊端后,韓國政府才下定決心開展綜合整治和水體恢復,總投資3900億韓元(約85億人民幣),拆除了河道上的高架橋,清除了水泥封蓋,清理了河床淤泥,重新鋪設截污管道,使清溪川煥發了活力。
實踐證明,任何黑臭水體治理手段都要以自然恢復為前提,不能打著生態的旗號做急功近利、轉移污染、只管表面不顧根源的事。否則,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努力不但會付諸東流,還要花費更大的代價去重新修復它。
河流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治理黑臭水體自然也要著眼于系統治理。像加蓋封頂等片段化、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能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
筆者查閱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評估要求,分為“初見成效”和“長制久清”兩個階段。其中,“初見成效”包括黑臭現象消除和工程竣工驗收資料等內容;“長制久清”則包括公眾評議報告和水質監測、工程竣工驗收資料、政策機制建設等內容。只有“長制久清”下每個分項經評估都為“通過”時,才能視為整體評估通過。
如此看來,一些地方想要瞞天過海,等于在做無用功。治理黑臭水體,必須真正為民著想,按照相關要求,采取扎扎實實的措施。畢竟,治理目標任務能否完成,不僅有嚴格的整治效果評估要求,而且也要讓公眾滿意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