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闊畫卷中,湖北省應城市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緊扣“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金色愿景,將小流域綜合治理打造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強勁“主引擎”。通過健全“一統五分”高效機制,創新實施“123456”綜合治理策略,精準聚焦“水的源頭”與“污染源頭”兩大核心,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已步入成效顯著的快車道,繪就了一幅幅動人的綠色發展新圖景。
“一河一策”,精準施策繪藍圖 應城市堅持“一河一策”的科學理念,深入實施統籌規劃與規劃統籌的雙向驅動,高質量完成了3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對標省級指導意見的26項評價指標體系,該市全面開展問題排查,精準識別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施策、因河制宜的治理策略。
目前,已有7項指標順利達標,另有1項“裸露礦山治理面積”因流域實際情況免于考核,其余18項指標在綜合治理的強力推動下均已達到既定標準。
同時,應城市立足小流域獨特優勢與既有基礎,提煉出各具特色的目標愿景,形成了廣泛認同的治理共識。老縣河因穿城而過、連接城南新區,被賦予“兩城相擁,富美宜居”的美好愿景;短港河則憑借其蓬勃發展的糯稻產業、數字農業及加速轉型的鹽化工產業,被定位為“治水興業,流金短港”。
在強化規劃引領的同時,應城市構建“1+16”的規劃方案體系,通過制定污染防控、產業發展、共同締造等專項實施方案,為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堅實支撐。
“雙源同治”,源頭治理顯成效 應城市緊抓“兩大源頭”治理這一關鍵,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在“水的源頭”治理方面,大富水經過全國水系連通工程的精心打造,與老縣河城區段實現了順暢連通,水質常年保持在Ⅳ類及以上標準。
今年,隨著紅旗渠、北十港治理項目的深入推進,大富水與短港河的水系連通性進一步增強,為短港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水源。同時,投資1.7億元的短港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灌區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將進一步提升下游水源供給的保障能力。
在污染源頭治理方面,應城市嚴格督促涉水企業、園區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值得一提的是,該市在全省率先推進中水循環利用,多家企業如華能熱電、中能建等日均使用中水達數萬噸,有效減輕了入河廢水負荷。
“三生融合”,示范引領促發展 應城市堅持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積極推動小流域“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發展。在老縣河小流域,計劃優先打造“源頭活水,新河泵樓”“古渡新城,三橋映波”等8個示范節點;在短港河小流域,則規劃了“一‘鹽’百品,鹽海味谷”“一腔儲能,世界領先”等“七個一”示范節點。這些節點不僅基礎條件優越,更具備強大的示范帶動效應。以“一鹽百品,鹽海味谷”為例,流域內鹽化工業園已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連續多年獲評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而“一腔儲能,世界領先”項目更是引入中能建投資18.3億元,利用廢棄鹽礦建成世界領先的壓氣儲能電站,展現了應城市在新能源領域的卓越成就。
“四以四為”,匯聚合力共治理 應城市深入落實“四以四為”要求,即“以水系為脈絡、以問題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村莊為節點”,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
在水系治理方面,投資8.9億元實施兩河流域水生態治理項目,水質持續改善;在問題整改方面,嚴格落實環保督察要求,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在民生改善方面,建成多個“口袋公園”供居民休閑娛樂;在鄉村建設方面,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共同締造、和美鄉村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推動流域內61個村實現共同締造擴面推廣。
“五大底線”,守護流域安全線 應城市將守牢“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地質災害安全”五大底線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如喻家泵站工程等,顯著提升了流域防洪排澇能力;同時,加大對灌溉設施的投入力度,有效恢復了周邊灌溉面積數十萬畝。這些舉措不僅保障了流域內的水資源供給安全,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六大行動”,鞏固治理新成果 應城市緊盯小流域治理目標不動搖,統籌推進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園區綠色轉型、產業振興、水生態修復治理及城鄉統籌發展等“六大行動”。
經過不懈努力,流域內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工業污水處理廠與生活污水處理廠遍地開花;水質考核斷面全面達標;主導產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百姓收入持續增加……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