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喜訊傳來,財政部公布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補助資金2023年績效評價結果,南平市繼2022年度獲評A級(優秀)后,2023年度(三年終期驗收)再次被評為A級,全國第一批20個海綿示范城市中僅有6個獲評A級。9月12日,在四川廣元召開的全國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成果凝練大會上,大會將南平市典型做法向全國推廣,并要求其他城市參照南平模式進行凝練總結。
自2021年6月入選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南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海綿示范城市建設工作,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福建省住建廳悉心指導,南平市按照“梳山理水、判別問題、分區治理”的要求,以典型山地丘陵城市內澇治理為重點課題,探索建設“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上”的海綿城市,完成183個海綿示范項目,順利完成示范建設任務。
城市會“呼吸”,生態更宜居。南平,正為東南山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作出示范。
頂層設計 保障海綿城市建設常態長效 南平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所在地,福建母親河閩江發源地。森林茂密、溪河縱橫,年均降雨量1788毫米,是一座典型的依水而生、因水而起的東南山地丘陵城市。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對南平提出“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等殷殷囑托。南平市委市政府牢記囑托,搶抓機遇,于2021年6月,成功獲批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要學習借鑒先進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快打造與‘雙世遺’品牌相匹配有特質的生態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為我國東南山區城市樹立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樣板。”南平市委書記袁超洪擲地有聲,從頂層設計上為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明方向。
為保障海綿城市建設常態長效,南平市錨定目標,擘畫藍圖,編制完成《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南平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
南平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海綿立法工作,2023年5月1日,《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填補我省海綿城市建設立法領域空白,為全域開展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提供法理基礎。
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的指導下,南平市住建局、城管局、財政局、水利局、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動,編制實施意見、設計導則、全過程管控細則等20余項機制體制文件及20項涵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績效考核”全過程技術標準體系,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從規劃、到設計、到建設、到管理、到運維的全過程管控。
人人參與 實現海綿建設可持續發展 “示范期雖然只有三年,但海綿城市建設是長期的。需要當地干部的持續、主動參與,南平市就做得很好。”在今年住建部、水利部、財政部專家對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開展績效評價過程中,專家組對南平的海綿人才梯隊培養機制點贊。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市長林建對該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政府部門不能把技術問題簡單地交給技術服務單位,要主動謀劃、主動參與、主動建設,主導系統化方案、謀劃典型項目、挖掘本土特色,這些做法給專家組留下深刻印象,也為南平市取得A級成績奠定扎實基礎。
受地形地勢及城市開發影響,近年來,南平山洪入城、雨季洪澇問題疊加,外水頂托、黃土入河等現實排水困境顯現。結合南平山地丘陵風貌特征和海綿建設需求,南平市堅持問題和目標雙導向,探索海綿城市建設南平方案。從梳山理水開始,建立“本底梳理-問題判別-系統分析-提出方案”的工作機制,黨員干部和技術人員一起,雨天逐街逐巷開展排查,找出城市“郁結”,全域摸清匯水合流、內澇風險等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可持續進行,南平市加強海綿人才隊伍梯隊建設,在管理層面,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市委黨校、人大和政府培訓課程,培養全市干部隊伍的海綿理念,奠定海綿城市建設常態長效化管理基礎;在技術層面,與第三方技術團隊配合,通過一線問題梳理及項目謀劃、設計、實施、驗收等全過程參與方式,培養了一批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領導、干部和設計、施工的人才隊伍。
立足本土 探索海綿城市建設南平方案 云谷公園海綿化提升項目是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中的改造類公園綠地項目。初秋時節的云谷公園,海綿設施雨水花園郁郁蔥蔥,汀步上玩耍的小朋友驚起一群飛鳥,蜿蜒的小路點綴其中,一幅綠意盎然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
南平市海綿辦工作人員董家亮告訴記者:“原先這里是城市公園一處易澇點,我們利用山體高差及公園閑置綠地,系統化管控道路雨水、山水,將海綿理念與公園提升改造有效結合,易澇問題解決了,也為老百姓提供了一處親水休閑場所,形成一套南平系統化治理城市內澇的經驗做法。”
建陽一中的學生下雨天也能穿著布鞋在操場上活動,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建陽一中海綿化提升項目屬于改造類公共建筑,原先校園內一下暴雨雨水就漫過腳面。此次海綿化改造后將校園內路面改造為生態透水膠粘石路面;建設調蓄池,雨水通過生態凈化設施凈化后,回用于場地綠化灌溉及道路清洗。建陽一中校長謝建軍表示,改造后實現了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改造效果師生都非常滿意。
在消除現有積水點的基礎上,南平市進一步擴大范圍,通過內澇評估模型和日常巡查對中心城區展開易澇風險點位的摸排工作,摸排出中心城區存在易澇風險點位7個。
建陽區領世郡下穿通道只要一遇到強降雨,低洼處就會形成深度約1.5米的內澇。技術人員通過設置雨水泵站、改造排水管網、加強排水管理等措施,實現包括領世郡下穿通道在內的易澇風險點全面消除,中心城區內澇防治標準全面提升。
根據南平實際,南平市副市長何明星提出“無處不錯、無處不通、無處不斷、無處不滲”四個“無處”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統籌市域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管理制度5大類13項指標,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四個“無處”的治水模式,讓城市防洪排澇應急能力持續提升,應對雨水自然災害能力不斷加強,全市新老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3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達到30年一遇,成功應對24小時降雨量達118毫米的2023年“5·6”暴雨。
民生為先 “綠色福利”讓百姓更幸福 位于建陽水南片區的建陽一中教師宿舍是一處已建成二三十年的老舊小區。多年來由于排水管道破裂、滲漏,雨污混流、污水外涌,讓小區及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現如今,荒地變身整齊的停車位,有了植草磚停車位不再積水;多處雨水花園、下凹綠地、高位花壇,實現了146.6平方米的調蓄容積。
“你看,這雨水花園連接著溢水井,暴雨時,雨水通過蓄水層、種植土層、中粗砂過濾層、碎石排水層、夯實層吸附、降解水中污染成分,凈化水的同時減輕了排水壓力,避免形成內澇。”住在小區20多年的居民林老師告訴記者,這些海綿知識都是在小區一角的海綿設施展示區內學到的。
南平市將海綿城市綠色生態理念融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老舊小區存在局部積水、路面破損等問題,我們組織技術人員對每個小區進行現場踏勘,依據小區設施條件和現有場地特性進行海綿化設計,實現海綿小區‘一區一策’。”董家亮介紹。
在建陽區北門新村、鷺鷥路片區、富民路片區等40個老舊小區改造中,采用了雨水管斷接、透水鋪裝、雨水花壇、下凹綠地、植草溝、環保雨水口等海綿技術方案,有效減少了小區內路面積水,城市居住環境和功能品質得到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成色更足。
通過“國家公園”海綿體功能的“微改造”修復及生態覆綠、水生態修復治理等一系列“藍綠灰”相結合措施,南平市全面提升了生態環境承載力,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得到全方位保護,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18個國控斷面水質均在地表Ⅲ類水以上,其中17個常年為Ⅱ類水,1個為Ⅲ類水,優良率100%,河湖水質進一步改善,河湖岸線整體呈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良好觀感。
城市更綠 生態修復性、功能性顯著提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南平市將城市數字化模型、城市地下管線管理、供水、燃氣、工地管理智慧化和污水智能監測等內容納入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為海綿城市建設數字化提供支撐,推動實現數據監測、統計分析等智能化、信息化服務功能。
通過研發海綿專利,發展新型建材產業等新質生產力,增強南平綠色高質量發展后勁。目前,全市已有本土海綿產業企業23家,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初步形成海綿產業新業態,并已成功研發海綿專利4項,其中“高強度生態膠粘石道路新材料”獲推廣運用,開始出口加拿大等海外市場。
三年來,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在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累積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案。
2024年5月,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立法實踐入選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范圍推廣;南平武夷新區云谷小區水系、南平市武夷新區體育中心入選中國“全域海綿”典范項目,河北、昆明、廣州、六安、銀川、衢州等省、市先后來南平開展考察學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南平市住建局局長張長發表示,三年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已經結束,但南平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腳步不會停歇,我們將對照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典范”的新要求,繼續堅持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的全過程,全力打造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上的海綿示范城市,力爭為全國同類城市提供經驗方案。
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