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化延伸入堤岸、雨水流向綠地,城市就會像海綿一樣更具有“彈性”。近年來,安順市相繼建設一個個海綿型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等開放空間,讓市民在欣賞生態環境之美的同時,盡享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綠色福利”。
7月31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批準《安順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由安順市人大常委會公布施行。
“小切口”立法厚植民生底色 安順市位于黔中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分水嶺,在城市建設管理中面臨水資源短缺、防洪能力弱、局部多點區域內存在洪澇災害風險、水生態水環境質量仍需提升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風險,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2年5月,安順入選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后,城市發展迎來新契機。經安順市委決定,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安順的特色實際組織制定了《條例》,通過制度機制建設,著力解決海綿安順在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海綿安順建設管理中的海綿功能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不斷提升海綿安順建設管理法治化水平,為海綿安順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安順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2024年6月21日審議通過了《安順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并于6月24日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批準。
《條例》在起草、審議過程中,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前介入、加強指導,于6月6日協助安順市人大常委會召開論證會,征求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省直有關部門對《條例(草案)》的意見。
6月14日,安順市人大常委會將修改后的《條例(草案)》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進行指導。6月17日,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向安順市人大常委會反饋了指導意見。7月4日,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召開會議,邀請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對《條例》進行了審查,并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出的相關意見進行研究。
《條例》的制定,有利于解決城市缺水內澇和防洪抗災等突出問題的現實需要,改善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和建設一流旅游城市品牌的發展需要,也是有序有效有力保障海綿安順建設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要。
結合當地實際打造安順特色 南馬廣場是安順經開區建立的第一個廣場,建設于20多年前。2024年6月22日,歷時半年多改造的南馬廣場已接近尾聲。改造后的南馬廣場則變成了一個“海綿廣場”。廣場鋪設的是透水磚,可以吸收儲存雨水,用于廣場衛生間沖廁使用,以及澆花和打掃衛生。廣場上還建設了很多海綿設施,比如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旱溪等“海綿”設施。
像南馬廣場這樣的改造建設在安順市還有很多。而《條例》的制定也充分結合安順本地建設需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提高城市蓄水、滲水和排水以及城市防洪、防澇、防災能力,改善和緩解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
《條例》明確了管理職責,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的主體責任,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職責。同時,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
《條例》還明確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海綿城市建設豁免清單的制定主體,并對海綿城市建設全流程管控。不僅規范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應當與本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園林綠化、山體保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專項規劃相銜接,還規定海綿城市設施建設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同步改造。
《條例》以海綿城市設施的運行維護為核心,規范了運行維護責任單位的確定、運行維護的責任、要求以及設置警示標識標牌等內容。用法規的剛性明確規定了任何單位和個人。
《條例》還健立建全保障促進制度,不僅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海綿城市建設資金多渠道籌集保障機制和多元化海綿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還規范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制度。此外,創設性地建立海綿城市建設人才專家庫和鼓勵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產業研究以及技術創新,完善產業扶持政策,推廣運用海綿城市建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等。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 安順是世界典型喀斯特地貌集中地,由于雨量充沛,且受地形限制,難以形成流暢排水系統,在遇到暴雨時,城市非常容易出現內澇。
因此,城市內澇積水點治理列為安順建設海綿城市的關鍵一環。安順市首先是梳理出了10余個內澇積水點,其次針對這些內澇點實施“一點一策”治理。
安順市的金牛湖位于虹山湖上游,就是一個調蓄水體。該水體具有調節作用,水進入虹山湖時將經過凈化。降雨量大時,實現雨水調蓄、錯峰,減少內澇形成,減少虹山湖壓力。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安順將加強城市內澇治理、提升排水管網能力、提升城市調蓄空間、提升城市防洪應急能力為重點,全力打造“喀斯特山地城市”洪澇治理示范。到2024年,80%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全面消除歷史內澇積水點,城市防洪標準達到設防要求。
安順雨量充沛,但由于特殊地貌卻無法留住更多雨水,也無法修建大型水利設施,形成工程性缺水難題。在安順市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雨水利用也成為重要一部分。
在安順市西秀區萬錦華府小區,在小區規劃時就植入了“海綿”理念。不僅修建了調蓄池來收集雨水,還建設了雨水利用系統。而在老小區的改造中,則是竭盡全力建更多蓄水設施。安順市平壩區國土局宿舍改造過程中,原本一小水塘就被改造成了雨水調蓄設施,該設施雨水收集規模達54.08立方米。
海綿道路、海綿學校、海綿小區、海綿公園……通過“小切口”立法,用法治方式確保安順市一個個海綿項目的推進,為市民帶來切實的生態福利,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來源:人大論壇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