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環境監測站對太平河下游水質進行抽樣檢測,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這一積極變化得益于紅安縣圍繞“三個堅持”所開展的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太平河作為紅安縣沿線水患最多、末端水質最差、承載企業最集中的河流,曾長期面臨溢洪道尾水不暢、生活污水設施不全、內源污染較重等問題。針對這些挑戰,紅安縣以流域為單元,以水系為脈絡,系統推進太平河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成功構建了具備抗洪和耐污韌性的流域健康生態系統。
堅持疏堵并舉,保障水文平衡
紅安縣通過水庫加固、河道疏通以及生態節水補水等措施,有效調控了流域內的水文平衡。對太平河源頭的馬鞍山水庫進行除險加固,保障蓄水儲水能力。拆除河道內排洪阻礙物9處,恢復河道的連續性和連通性,啟動恒大保交樓匯入太平河的涵管改造、依河壩改造工程,按照10年一遇的行洪標準,拓寬涵管斷面,增加排水能力,并對原有的依河墩壩改建為依河閘,增強行洪能力。
流域內8座小型水庫正常泄放生態流量,河道基本生態流量保證率不小于90%,保障水源正常調度,維系流域內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態流量。同時,建設木蘭湖中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8萬畝,開源節流,補充流域內生態用水需求。
堅持控源截污,提升水質環境
在治污方面,紅安縣從源頭到末端進行了全鏈條治理。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太平河及支流約52.5km排污口進行排查、溯源及監測,共排查出60個排口,編制太平河流域排查、溯源、整治項目“一口一檔”,有序推進分類治理。同時,開展流域鄉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選擇“大三格+生態塘/生態溝渠/人工濕地+農業綜合利用”污水處理模式,進一步提高出水排放標準。
此外,紅安縣投資1461萬元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成生態護岸5.7公里,生態溝渠1198米,生態隔離帶7.98萬平方米,減少徑流速度,攔截、過濾污染物,清理河道垃圾1457噸,改善河道生境條件。另投資5220.5萬元建設太平橋人工濕地,采用“沉淀生態塘+潛流人工濕地+生態濕地塘”工藝,達到吸附、去除污染物效果,配套投資400余萬元,圍繞人工濕地打造安南濕地公園,每年投資16.8萬元對濕地進行維護,進一步提升太平河水環境質量。
堅持綠化擴容,推動生態修復
紅安縣還充分發揮林業基礎作用,協同推進林草濕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實施林長制改革賦能,聯合簽發林長令,各級林長履責巡林,累計巡林100多人次,解決林業重難點問題36個,以林長制推動“林長治”。以護綠、擴綠、提質、增效”為主線,完成“雙重”項目4446畝,其中人工造林93畝、封山育林331.5畝、退化林修復4021.5畝,荒山造林322畝,全面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加大太平河流域水源涵養保護能力。
實施油茶擴面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流域內全年完成油茶新造2323畝、改造1895畝,結合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聚焦流域范圍內河堤水庫等重點區域,部署啟動國土綠化質量提升行動,全力開展荒山綠化攻堅提升,共完成通道綠化62公里、水岸綠化6.5公里,最大限度擴大綠地面積,增加綠化空間,營造生境條件,促進人居環境與自然和諧統一,提升流域宜居品質。
經過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太平河的水質得到顯著提升。今年水質均值為IV類,6月、8月水質更是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較去年同期劣Ⅴ類水質提升了兩個水質類別。河流透明度提高,周邊景觀綠化水平提升,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