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時分,從浙江湖州南太湖的漁人碼頭遠眺,夕陽下的太湖煙波浩渺,白鷗翔集。湖岸邊,各種建筑群、景觀帶、親水平臺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寬闊平坦的濱湖大道,由東向西沿著湖岸一直延伸,宛如一條“巨龍”。
“山從天目成群來,水傍太湖分港流。”太湖邊生生不息的景象,離不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日前,2023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考核結果公布,湖州市獲得全省首批“大禹鼎一星金鼎”,至此,湖州市已連續十年獲得“五水共治”大禹鼎。水作為生態之基,已成為湖州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最靈動的韻腳。
全民護水
長興縣龍山街道渚山村,水網交織,翠色綿延,車渚港繞村而流。王佳是該村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一名村級河長。“撈垃圾、聞氣味、查污水,從水到岸,任何旮旯都不放過。”得益于湖州創新的“智慧巡河”機制,王佳的巡河記錄和發現的問題,都能隨時上傳到覆蓋全市的“河長在線”管理系統,全天候“呵護”河湖。
從一名“河小青”開始,十年,王佳也參與見證這條村河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村里辦起了許多粉皮小作坊,河水一天比一天渾濁,最終變成了臭水溝。當地關停粉皮加工小作坊和噴水織機等高污染行業,把發展目光投向楊梅產業。這一舉措不僅實現了產業轉型,更是徹底截斷了河道污染源頭,讓渚山村的河網水質從原來的劣V類提升到了準Ⅱ類。村莊煥新顏,發展有新路,村里楊梅種植面積達到3800余畝,農戶100%參與,大部分農戶的楊梅年銷售額在10萬元以上,最高的達到40萬元以上。
一河一塘皆風景,一點一滴生態情。隨著河長制的不斷迭代完善,湖州市已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共落實市級河長9名、縣級河長141名、鄉級河長695名、村級河長2945名。
湖州還首創“綠水幣”獎勵機制,走出一條全民護水的獨特路子。
德清洛舍,杭嘉湖平原的一個水鄉小鎮,碧水盈盈。日前,當地村民胡薇照常在晚飯后來到洛舍漾邊散步,發現岸邊水草間漂著幾個飲料瓶。她拿出手機,進入“浙里辦”APP的“樂水護水”平臺,拍照、上傳,她的護水行為被平臺留痕并賦予5個綠水幣。“一定數額的綠水幣可在積分商城進行線上和線下兌換相應物品,除了問題爆料,還能參加巡河任務、評價河湖長工作,都能獲取綠水幣。”胡薇說。
近年來,湖州與金融機構合作,把“綠水幣”和個人信用貸款利率掛鉤,積分越高,利率越低,吸引更多人參與巡河護河,并建立“公眾護水基金”,已收到愛心企業捐贈生態綠幣超250萬枚,實現了“綠水幣”的“自我造血”。
小小“綠水幣”帶動全民護水,河湖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東苕溪出現大片“水下森林”,中華秋沙鴨在安吉越冬的數量逐年遞增,西苕溪時隔40多年再現太湖魚群洄游盛景。
“企業家河長”、“鄉賢河長”、“巾幗河長”、“養殖戶河長”、“洋河長”等民間河長,黨員護水隊、共青團“河小青”、婦聯“美麗河嫂”等多個治水護水團體...一張上下聯動、全域覆蓋的保護網,讓湖州水更清、岸更綠。
協作聯動
星羅棋布的河網,包容的不僅有豐富的資源,還有跨越縣區的治理。銀白的鱗片、小巧的身形……去年,中國南部鱲屬魚類的新物種苕溪鱲在余杭與德清兩地的苕溪流域被發現。這條小魚的背后,是多年來兩地跨區域合作的一部“治水經”
站在東苕溪北窯塢大橋上,往西看是德清縣下渚湖街道,往東是余杭區仁和街道。清澈的河水,在下面緩緩流動。
2018年,兩地建立首個跨行政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設立年度補償資金1500萬元,每月對東苕溪奉口、仁和兩個取水口進行聯合采樣,若達到II類水質標準及以上,余杭區將按約向德清縣撥付補償資金。補償機制實行以來,德清每年都獲得全額補償資金,并下撥到苕溪沿線的鎮、街道,用于對苕溪保護和生態修復。在補償協議的基礎上,兩地相關部門又簽訂了流域共治框架協議,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組織實施聯合巡河、聯合執法等護水行動,生態共保的態勢越來越好。
十年來,德清先后與毗鄰的余杭、臨平、桐鄉以及市內的南潯、吳興、安吉分別簽訂了《東苕溪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協議》《環境互保戰略合作協議》《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戰略合作協議》等多個流域共治框架協議,探索出了流域聯保共治新模式。
“治水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包括上下游、左右岸等,因此,要從機制上探索一個流域共享、共有、共治的模式,共同保護治水成果。”德清縣美麗專班專職副主任車金根說。
在做好跨界協同治水的同時,部門之間的聯動也同樣重要。在南潯經濟開發區,頔塘大運河作為黃金河道,穿境而過。運河邊,有一座守護碧水的“最美小站”南潯頔塘水上生態聯勤警務站,這也是全省首個由交通、公安、生態環境三部門組成的水上生態聯勤警務站。
“老龍,今天又來巡河啦?”清晨,警務站民警龍正達早早地帶著輔警隊員,前往重點河流水域開展巡河,開啟一天的工作。自從成為生態警長以來,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轄區的每一條河,廣泛發動南潯經濟開發區的志愿者、網格員等群防群治力量,組建“生態義警隊”開展水域保護宣傳。
“聯勤聯動改變過去執法力量薄弱、部門協調難等問題,斷面水污染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據介紹,工作站常態化開展船舶污染排查、非法排污口整治、非法漁業捕撈打擊等,建立“共享線索—牽頭查處—詢問”全過程模式,健全異地協查等長效機制,形成執法閉環。
點水成金
湖州還開啟流域生態治理新模式——以“水韻湖城”行動推進生態精準修復,探索系統性、長效性治水新路徑,力爭至2025年末,除航道外全市域主要水體實現“岸綠、水草綠,水活、魚蝦活,透明度30厘米以上”的“兩綠兩活一透明”治理總目標。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山環水繞,出門見景,是吳興區妙西鎮的真實寫照。吳興區大力推進妙西港水生態修復,投入3.5億元通過新建堰壩、生態護岸、河道疏浚等措施,將妙西港打造成“美麗河湖”。
水生態修復的“深耕細作”,帶動了“旅游熱”,鋪好了“共富路”。近一年,該區域新注冊民宿26家、農家樂9家,吸引三百多名新鄉人扎根落戶,掀起了年輕人回村創業創新的熱潮,實現了以“山水妙境”的美麗鄉村引進生態項目、以鄉村旅游反哺美麗生態的轉變,推動了“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級。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之一,湖州還不斷豐富“一汪清水”顏值變價值的“綠色賬本”,2024年以來,已相繼完成了3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項目。
安吉縣西南的黃浦江源片區宛如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長三角的地理中心,一股清流傾瀉而下奔騰向東。近段時間,位于黃浦江源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河垓區塊的漂流項目正全速推進。
今年3月,安吉縣完成了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來自杭州的浙江綠郡龍山源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3328萬元獲得了在安吉縣章村鎮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河垓區塊的生態旅游資源6年經營權。
2012年以來,安吉在該流域實施竹林撫育、坡耕地整治、坡面水系治理、水生態修復、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保護和治理措施,鞏固和提升了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經核算,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1.03億元。此次的產品出讓方安吉縣水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章村鎮政府設立了交易專項賬戶,交易資金專項用于水土保持功能鞏固提升和村民共富創收,實現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向“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轉變。
讓老百姓從綠水青山中收獲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已成為湖州高質量建設幸福河湖的內生動力。根據《湖州市全域建設幸福河湖行動計劃(2023—2027年)》,全市將“加快水網建設、強化生態修復、建設樂水三圈、培育涉水產業、創新體制機制”等五大幸福河湖建設任務,打造出全域建設幸福河湖推動“水美資源”到“水美經濟”轉化實踐的湖州樣本。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