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十堰管廊內巡檢。
行走在十堰市紫霄大道,清爽感撲面而來。
這里正在建設十堰中央商務區,塔吊林立、一片繁忙,然而,天上看不到電線、地面看不到井蓋,無論開車,還是慢跑、騎行,都十分舒適。
電線、電桿、井蓋,去哪兒了?
原來,它們都鉆入了地下,住進了又寬又大的“集體宿舍”——地下綜合管廊。
這個地下的隱藏空間,如何默默守護著城市生命線?10月中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全國首批十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項目——十堰管廊一探究竟。
地下七米不覺氣悶
四個“包間”各司其職
早晨7時,城市早已蘇醒。在紫霄大道上居住的人們或洗漱,或翻看當日新聞。
少有人想到,支撐整個片區運轉的部分電力、通信、給水管道,都集中在地下十幾米的一個“房子”里。這個神秘的“房子”,就是地下綜合管廊。
十堰管廊于2018年10月投用,總長53.3公里,輻射區域約72平方公里,服務人口超70萬。
從位于紫霄大道的十堰管廊控制中心沿樓梯下行7米,就來到了這個“隱藏空間”。映入眼簾的是高達4米、寬13米的長廊,十分開闊,無需躬身,不覺氣悶。
行走其中,管廊的“廬山真面目”徐徐展開:這里被隔成4個“包間”,每個功能不同。綜合艙內,兩側管壁上排布著光纖、通信電纜、水管;電力艙內,排布著各種電線,頭頂有一串“紅燈籠”,這是監測探頭,大約每1.5米一個;還有熱力艙、燃氣艙。4個“包間”各司其職,為城市正常運行輸送能量。遠望,視線盡頭黑黢黢,仿若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畫面。
有了地下的“集體宿舍”,地面上的市民也有了安靜舒心的環境。
以前,水、電、通信線路各自埋在公路兩側地下,發現問題難、檢修成本高。“遇到漏水或斷電,每次都要像拉拉鏈一樣反復挖開公路,給群眾生活造成不便。”中建十堰管廊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小鑫說。由于地下管線復雜,管理部門不同,互不了解,同一段路可能反復開挖。
自從搬來以后,蔡勇就再沒見過馬路“開膛破肚”,也看不到“空中蛛網”,他愛人每天傍晚在路邊跳廣場舞,“這里是新城區,工地多,可沒有一點‘臟亂差’的感覺,舒服得很”。
問題快速處置
各類管道實現智慧監管
走進位于紫霄大道的十堰管廊控制中心,20平方米的大屏上顯示著管廊內部實時視頻及各類數據。
劉小鑫介紹,管廊安裝各類監測設備3000余個,平均每公里60多個監測點,相當于“眼睛”和“耳朵”,當發現溫濕度、氣體濃度、液位、感溫、感煙等環境參數超標時,就會立即報警,并準確提示位置,提醒工作人員及時處理。
例如,管廊中水位達到一定深度時,排水泵自動開啟;發生火災,系統自動關閉防火門;燃氣艙內則為管道設置了閥門,一旦檢測到煤氣泄漏,可以自動關閉。
平時,還有運維員巡管。他們有自己的絕招:一是看,電纜鎧裝帶有無擊穿破損;二是嗅,是否有焦煳味;三是聽,有無噼里啪啦的漏電聲。“運維員必須仔細檢查各種組件,焊點、泄壓閥、排水閥都不放過。我們對管線‘望、聞、問、切’,要細致。”劉小鑫說。
管線搬到地下“住”,不僅僅是為了方便運維,更是為了守護城市安全。
“紅色是污水管網,黑色是給水管網。”十堰市生態環境局水科負責人張吉龍介紹,自從污水管網入廊,實現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生態環境壓力小多了。
去年7月,十堰大規模強降雨,管廊沿線無一處嚴重積水。“以前,污水管網裸露在外,總有些跑冒滴漏。現在好了,一旦出現異常,控制平臺自動報警,啟動應急處置。”張吉龍介紹,神定河、泗河、犟河等三大城市納污河水質穩步提升并達到Ⅲ類以上,十堰市水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地上沒了井蓋
駕駛騎車不擔心“咯嘣”
蔡勇騎自行車鍛煉已有10年。他以前住老城區,騎車要去城郊,來回大概2個多小時。
為什么不在城里騎?“路面上都是井蓋,騎上去咯嘣、咯嘣的,還要小心路兩邊的電線桿,感覺很不好。”蔡勇說。
2020年,蔡勇搬到紫霄大道上的一個新小區,感覺好極了。“路面平整,綠化帶也建得好,一年四季有花有草,賞心悅目。”他每天傍晚都要騎上半小時,再也不用擔心“咯嘣”的問題了。
有了地下空間做支撐,地面上豁然開朗,無論是城市布局,還是環境建設,都很好規劃設計。
“樓盤賣得火,管廊立了大功。”國慶假期,壽康·華悅府項目迎來一波熱賣,項目經理楊軍偉介紹:2021年啟動建設時,從十堰管廊接出一根臨時用水管道,解決了建設用水的問題;樓盤完工后,又在十堰管廊支持下,供水主管道先行入廊施工,方便后期業主入住。
“水電氣這些問題不用操心,很方便。”楊軍偉說。
目前,十堰管廊有34家單位入廊,15家為管線業主,包括電力、水務、燃氣等,其他為社會單位;管線入廊里程達208公里。
“國家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利好加上市場需求,地下管廊發展迎來重大機遇。”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建好地下管廊這個“里子”工程,能讓城市更有“面子”,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釋放基礎設施投資的乘數效應。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