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國之都、首善之區,卻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超大型城市。保護治理好北京的江河湖泊,事關首都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近年來,水利部、北京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北京五大河流連續4年貫通入海,成為全國河湖復蘇的縮影。日前,水利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相關情況。
母親河復蘇行動讓北京河湖生機勃勃 “‘鳥中國寶’東方白鸛和水中特別珍稀的桃花水母都在北京多個水域頻現。”北京市水務局局長劉斌在發布會上用兩種珍稀生物的頻現展現了北京河湖生態復蘇的情況。
北京河湖復蘇是母親河復蘇行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88條母親河(湖)中的79條河流,已有74條河流實現全線貫通的年度目標,5條河流實現增加有水河長和時長的年度目標,9個湖泊有效保障生態水位。在88條母親河中,北京共有5條,已全部完成年度復蘇目標。
具體工作上,劉斌介紹說,北京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實現河流貫通入海,主要開展了兩方面工作。
第一,堅持“四水四定”原則,促進人水和諧共生。在以水定城上,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描繪了城市副中心“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藍圖,也就確定了北京市水質改善的目標。在以水定地上,嚴守建設用地規模底線,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堅守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基礎上,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農業節水,農業用水從2013年的9.1億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2.5億立方米。在以水定人上,新版城市總規基于水資源量確定了2300萬常住人口總量上限,2014年到2023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長6萬人,而前一個十年(2004年到2013年),年均增長67萬人。這就意味著每年削減水資源消耗增量5000萬立方米。在以水定產上,通過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北京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超過3200家,實現了工業用新水零增長,工業用水量從2013年的5.1億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2.8億立方米。
第二,北京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一是堅持節水優先,嚴格實施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雙控”。二是堅持空間均衡,科學優化水資源配置。三是堅持系統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取、供、用、排”全鏈條監管,本地水、外調水、再生水、雨洪水全水源調度,水量、水質、水生態全要素監測。四是堅持兩手發力,建立以水量、水質提升為目標的上游跨省市水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上游主動治理、保障生態水量。探索建立本市水生態區域補償制度,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受益。
華北地下水超采局面改善,干涸泉域再涌清泉 華北地區曾經因地下水超采而傷痕累累,嚴重影響首都水安全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近年來,水利部對此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地下水長期超采局面得到明顯改變,一些干涸多年的泉域得到復涌。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于琪洋介紹,2019年和2023年,水利部聯合有關部門印發實施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方案,以3年為一個周期,采取強化重點領域節水、嚴控開發規模和強度、加大水源置換力度、實施河湖地下水回補、嚴格地下水利用管控等措施,全力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經過多年治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2023年底,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較2018年同期分別回升2.59米和7.06米;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水位回升和穩定面積分別達到88.6%、96.2%。根據2024年最新地下水超采區評價結果,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超采區總面積較2015年減少2.84萬平方公里,減少比例達32.8%;地下水超采量減少50.7億立方米,減少比例達85.8%;嚴重超采區面積減少4.82萬平方公里,減少98.9%。
“泉域保護治理是地下水管理與保護的重要內容。”于琪洋表示,在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中,對北京市白浮泉和河北省一畝泉等重點泉域,制定“一泉一策”保護治理方案,調查摸清泉域水文地質條件,明確泉域保護范圍,重點圍繞“加大補、限制采、探索灌”三個方面開展治理,加強泉域地下水動態監測,不斷改善泉域水生態環境。
他介紹,推動泉域保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北京市陳家莊泉等81處泉眼干涸多年后實現復涌,全市1361個在冊泉點中,有水在流的泉達到880個,占比為64.7%。同時,河北省泉域復涌也取得積極成效。1982年斷流的河北邢臺百泉,自2021年7月以來持續復涌,日均出水量2萬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積790畝,重現“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美景。邯鄲黑龍洞泉自1987年以來出現多次干涸,經過治理,近年來,黑龍洞泉域持續涌流,泉域日均涌水量穩定在26萬立方米左右。
華北地區多條河流恢復生命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我們國家水資源緊缺的區域之一。過去海河流域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問題嚴重,近年來,水利部采取了生態補水措施,海河流域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
于琪洋介紹,2018年起,水利部會同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統籌南水北調引江水、引黃水、引灤水、當地水庫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各種水源,選擇了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這三條河流的重點河段試點實施華北地區河湖生態補水。通過試點不斷擴大范圍,2019年起,全面啟動華北地區河湖生態補水,每年制定印發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實施方案和夏季補水方案,按計劃實施補水。到2024年,華北地區河湖生態補水范圍從最初的3條試點河流的重點河段擴大到7個水系38條(個)河湖常態化補水,并相機為其他河湖進行補水,截至2024年8月底,累計為華北地區補水390億立方米。
通過實施生態補水,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華北主要水系先后實現了水流全線貫通。干涸40多年的滹沱河重現碧波,斷流干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實現了全年全線有水,白洋淀生態水位保證率達到100%,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實現了全線水流貫通。2023年華北地區補水河流有水河長增加到2722公里,比2018年增加了2倍,形成水面面積779平方公里,增加了1.2倍。補水河道周邊10公里范圍內淺層地下水水位較治理前2018年同期平均回升了5.32米。重點補水河湖Ⅲ類以上水質類別斷面比例達到80%,較補水前上升了28.8個百分點;河湖底棲動物、魚類多樣性指數顯著提高,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普遍降低。白洋淀水動力與水質持續改善,淀區野生鳥類物種數增加至242種,較補水前增加了36種,“華北明珠”恢復生機。總體來看,華北地區大部分河湖做到了有水、有流動的水、有干凈的水,治理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呈回升態勢。
來源:發展改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