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陜西、甘肅兩省交界渭河河谷地帶,主城區具有山地河谷城市典型的“兩山夾一川”地貌特點。改革開放后,天水市進入城市高速發展、迅速擴張的黃金時期,由于對城市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缺乏立體統籌,城市內澇等涉水問題凸顯。為此,天水市努力尋找城市發展與安全協同的破解之法。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這不僅為天水城市規劃建設指明了方向,還為如何走出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提供了理論與方法。
天水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戰略之舉、長遠之計;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政策機遇,緊密結合市情實際,引入新時代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強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2021年,天水市成為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經過三年的集中建設與創新探索實踐,為類似地貌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系統構建立體統籌生態海綿體系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還是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里子”工程。每個城市因地理區位、氣候水文、歷史文化等特點不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問題和發展需求,只有基于當地實際情況的海綿城市建設,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天水市堅持“本土化、適用化、科學化”理念,通過對城市山地河谷地貌的綜合解構和技術措施的探索運用,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黃河中上游山地河谷地貌“山、城、河”立體統籌生態海綿體系,以水安全優先,實現了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等多個目標統籌。其中,在山的層面,水土有效保持、生態有所緩沖、山水有序排放;在河的層面,上游意識強化、山洪通暢排出、生態廊道形成;在城的層面,徑流源頭控制、安全得到保障、資源充分利用。該體系充分考慮了黃河中上游水生態保護和山洪短期強沖擊對城市安全的威脅,將山、城、河治理有機銜接,是一種綜合型城市水管理策略。通過融合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將山洪水、城市水、河水等不同層面的水管理措施具象化,使城市水安全系統更加立體、可落地,且具有模塊屬性,易于復制推廣。
天水市作為西北地區資源型缺水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尤其重視雨水的資源化利用。為了更有效地發揮雨水利用設施價值,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充分結合城市規劃的產業布局,搭建了雨水+再生水耦合的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體系。在保證雨水安全排放的前提下,優化水資源利用方案,積極開展雨水與再生水的耦合利用實踐,保障非常規水源的持續供給。建成了一批以雨水和再生水為雙水源的非常規水資源耦合利用項目,雨水蓄水設施總容積約4萬立方米,為城市運維節約了新鮮水資源,僅弘文園一個項目便可實現年節約自來水13.1萬立方米。同時,通過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統,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天水市再生水回用率達到了55.18%。
統籌推進“海綿+更新”民生工程 天水市以海綿城市理念為脈絡,以山、水、林、田等為生態基底元素,聚焦內澇,明確問題,統籌實施社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海綿+更新”民生工程,持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充分將國土空間規劃和海綿城市建設專規、詳規結合,在具體項目中運用點線面結合方式,將海綿理念融入區域流域、城市、設施、社區等各層級的城市更新行動建設中。
通過堤岸整治工程,實現“外擋內攔、分級調蓄、蓄排結合”的防洪排澇目標;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實現“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凈化”的雨污水管控目標;通過完善雨水、再生水管網以及新建調蓄水池等工程,實現“蓄凈結合、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的多水共用目標。
科學建立全流程長效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是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長期有序推進的必要措施。天水市堅持建管并舉,全程閉環管控,以立法形式規范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頒布了《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將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把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納入項目立項、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等全過程管控流程,明確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各單位職責,通過細化海綿設施運行維護責任主體劃分,強化對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中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促進海綿城市建設長效運行。
同時,天水市政府配套印發《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實施細則》,相關部門印發《天水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年度目標考核辦法》等60余項制度措施,形成海綿城市建設“1+1+N”長效機制。該機制強化了部門績效考核,實現了全過程海綿閉環管控,為天水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規范開展、長期有序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自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開展以來,天水市依托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與立體統籌建設,承壓而上、克難奮進,將海綿理念融入城市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以塑造承載力更高、韌性更強、包容度更廣的黃河中上游生態宜居城市新形象為目標,通過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以民生為本、品質為先的要求傾心繪就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新畫卷,進而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砥礪前行。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