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市通過庫、堤、面山截洪工程聯合調度,抓實抓細各項防洪排澇措施,強化城市內澇的防范及應對處置,城市河流防洪排澇能力持續改善,洪災應急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眼前依山而建的長蟲山五華片區防洪滯蓄工程,是通過建造的5座調蓄池,3.97公里邊溝,9座消力池和1.4公里的截污管道,具備了7.2萬立方的調蓄能力。每當雨季,這項工程不僅可以截蓄面山洪水,還能削減洪峰流量57.3%,年可滯沙467.4噸,實現了清水入滇。
五華區按照“十六字”治水方針,遵循城市防汛排澇下泄、中疏、上截、高蓄的思路,根據片區現狀及發展規劃,因山就勢,疏理區域內面山洪水收集和下泄通道,高位攔截、滯蓄面山雨洪和泥沙。目前,五華區已建成防洪滯蓄項目包括長蟲山、石盆寺(老青山)、王筇路、虛寧寺等滯蓄防洪及截污工程,面山洪水通過邊溝全部進入調蓄池沉淀泥沙,有效滯留雨洪。項目建成后,有效攔截面山來水,在汛期充分發揮了工程效益。
“下一步,我們還會逐步地根據我們的地形,還有洪水對城市的沖擊的情況,適時地再繼續完善這些東西,爭取形成一個面山滯蓄的網,一個體系,保證城市的一個基本的安全?!?br />
2022年,昆明市按照中心城區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余縣(市)區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實施了“上截、中疏、下泄、低排”五大類項目共計152件,其中“高蓄”體系實施工程40件,“上截”體系實施工程9件,“中疏”體系實施工程24件,“下泄”體系實施工程2件,“低排”體系實施工程77件(字幕)。
經過建設,18件上游水庫群攔蓄工程和面山滯蓄截洪工程,有效攔截面山洪水;經過山洪截留、上游分流、河道拓寬等綜合治理措施,以及聯排聯調等綜合管理措施,河道基本達到城市防洪標準。
目前,城市上游具有防洪功能的水庫已達相應防洪標準,上游防洪最重要的松華壩水庫已達500年一遇,入滇河道船房河、采蓮河、正大河、六甲、五甲寶象河、新寶象河達到50年設計防洪標準,撈魚河達到100年設計防洪標準。近幾年未發生河道決堤、洪水漫堤等現象,確保了城市防洪安全。
來源:昆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