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二期駐點工作累計形成7大類1800余份成果,包括政策建議300余份,解決方案120余份,推廣技術660多項,為各地精準、科學、依法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在近日召開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二期)項目(以下簡稱二期駐點)驗收會上,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長江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勝介紹。
此次驗收會上,各省駐點工作組總結駐點跟蹤研究的成效,凝練駐點跟蹤研究的標志性成果,提升科技支撐長江大保護的能力和水平,助力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聚焦各地實際問題,精準施策 聚焦各地實際問題,精準施策,是駐點工作的首要任務。 江蘇省駐點工作組在全面收集流域資料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流域內存在的六大主要問題——長江干流主要有干流總磷多次預警超標、入江污染負荷高、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水生態底數不清等問題,太湖水系主要有藍藻水華形勢未扭轉、入湖污染負荷高等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駐點工作組制定了針對性的研究思路,如在總磷污染方面展開涉磷企業溯源整治,在城鎮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區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在農業面源污染方面推行農田退水循環化生態改造,在新污染物方面開展篩、評、控,禁、減、治,在水生態方面進行監測預警修復技術研發,切實提升江蘇水環境質量。
“我們緊抓大通湖和華容東湖兩個典型。”湖南駐點工作組負責人、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羅岳平指出,洞庭湖總磷污染是湖南省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其中,大通湖的總磷濃度過去一直比較高,駐點工作組鎖定重點區域,通過控源、建設圍湖緩沖帶等方式減少污染。華容東湖曾經是產量很高、污染很重的漁業湖,也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劣Ⅴ類水質斷面,污染原因與大通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差別。在華容東湖,更加注重水產養殖尾水處理以及入湖排污口綜合整治工作。
四川重點關注19個小流域,“每條小流域各有特色,我們創新問題診斷方式,集成治理技術,完善綜合管理體系,以治理+管控形成整體流域治理方案,爭取更多的工程措施來鞏固治理成效。”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強表示。
生態修復是安徽駐點工作組的重要工作之一。經過調查研究,駐點工作組發現水生態系統失衡是水體自我修復能力不足的核心原因,為此,工作組在銅陵南湖應用魚—蚌—草復合生態修復技術,通過基質改良、精準清淤、水草種植、魚蚌放養構建了完整的生物鏈,恢復湖區水體的自凈和調節功能,水質改善明顯,并獲得了3000元/畝以上的湖區生態產品價值收益。
烏江流域是貴州省“三磷”較為集中的區域,其“三磷”污染治理成效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安全關系重大。駐點工作組牢牢抓住烏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的“牛鼻子”,對“三磷”問題進行把脈問診、精準開方、有效管控,形成“問題診斷—治理技術—協同管控”全流程治理和管理模式。
嘉興駐點工作組介紹了祥符蕩清水工程標志性成果情況,這一項目實施了面源管控、生境改善、水生態修復等工程,建立了長效管護機制,推廣應用湖泊內源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項目實施后,祥符蕩北蕩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Ⅱ類,水體透明度顯著提升(2m以上),沉水植被覆蓋度均值達85%。
湖州駐點工作組介紹了西苕溪飲用水安全保障與水質改善項目,通過植物籬、攔沙柵、生態蓄滯池、生態植草溝、前置庫、生態緩沖帶、生態過濾池、人工濕地、近自然濕地等多項措施進行生態治理,形成山地丘陵水土氮磷流失防治和水生態修復及面源綜合控制技術模式。項目實施后,市控以上斷面水質持續改善,2024年,氨氮和總磷濃度較2022年分別下降了33%、11%。
湖北省駐點工作組圍繞21個重點水體開展水生態調查與評估,全面覆蓋湖北省17個地市,形成重點水體水生態本底檔案,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建全國首家水生生物大數據中心,初步實現了水生生物的快速智能鑒定,為全面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基礎調查和水生態考核奠定基礎。
科技支撐,助力政府決策 駐點工作組的科技優勢,正成為當地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在青海省,駐點工作組積極參與地方人民政府相關決策前期咨詢和論證,為各級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供了政策建議。駐點牽頭單位聯合各參與單位編制完成《青海省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項目管理工作指南(試行)》,細化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技術要求,明確高原地區生態緩沖帶功能強化措施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同時,駐點工作組成員單位青海省氣候中心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交的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氣候暖濕化明顯、生態系統持續向好發展的政務信息被采納。
太浦河位于蘇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范圍,受上下游功能定位和管控要求不一的影響,下游水源地仍面臨水環境風險。上海駐點工作組通過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支撐水源保護區協同劃分工作,開展劃分標準、統一方法以及銜接保護區邊界等研究,形成太浦河跨界水源保護區范圍完整銜接管控方案,實現了突破行政邊界的水源地完整保護,并提出了跨界水源地協同管控制度框架。
與此同時,上海市駐點工作組為當地水污染事件風險防范共享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該平臺集成周邊區域的水文、水質、氣象以及污染物信息,涉及400多種化學品、油品理化參數,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和污染事故的快速預測預警。目前,該平臺已在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第四次工作會議上正式上線,提高了應急部門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重慶市駐點工作組結合分析數據,協助制定重慶市水生態環境規劃及重慶市長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構建入河排污口的查測數字標準體系及管理平臺八項規范,集成山地城市流域污染控制技術并成功應用于多條河流水庫。
云南省駐點工作組負責人、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陳異暉介紹,駐點工作組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協助相應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關于湖泊和河流的五年規劃、8個涉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行動方案、長江流域云南段攻堅戰的行動方案,以及一系列重大專項整治行動,實實在在地被政府批復、應用,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鄱陽湖總磷污染是江西省最突出的水生態環境問題。針對這一突出環境問題,江西省駐點工作組支撐省委、省政府編制了《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該方案以總磷控制和削減為抓手,全面開展“五河一湖”全流域整治,持續推動鄱陽湖水質改善提升。在此基礎上,江西省駐點工作組協助江西省生態環境廳開展了《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工作,此條例成為全國首部針對湖泊總磷單項污染防治制定的省級地方性法。
“長江聯合研究項目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中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下一步,我們要好好領會和學習,把駐點跟蹤研究有關成果融入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實際工作中去,應用到指導集團‘十五五’生態環境規劃研究當中。”三峽集團生態環保部一級咨詢、正高級工程師陳永柏說。
“‘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科研組織模式已成為我部落實中央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一個有力抓手,是落實《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計劃》的具體實踐。駐點工作組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為政府提供了科學、準確的數據支持和政策建議,助力政府決策更加科學化、精準化。”長江聯合研究管理辦公室有關同志表示。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