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推行已近四年的“雨污分流”項目最近頗引爭議。
一方面,雨污分流被認為是先進于傳統合流制的排水方案,各城市都寄望其能夠改善河道污染、幫助城市排澇;另一方面,這一大型市政工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經常受人詬病,且治污排澇效果不明顯。
近年來各大城鎮轟轟烈烈推開的雨污分流,到底是實際意義不大的“模仿秀”,還是解決污染和內澇的必由之路?
治污效果不明顯
雨污分流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
最初的排水體系大都采用了合流制,就是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根管道來輸送,有條件的最終接入污水處理廠。但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當遇到汛期或者暴雨,大量雨水混合污水溢出,四處橫流,極少能夠到達污水處理廠,反而是直接污染了河道;另一方面,由于雨水沖淡了污水的濃度,就算是最終進入了污水處理廠,處理效率也不高。
因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一場從合流到分流的“排水體系改革”在中國各大城鎮廣泛鋪開。
青島是全國最早實現雨污分流的城市,始于20世紀初;廣州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心城區新建道路與小區均按照雨污分流制進行建設,;昆明則自2010年開始,斥資50億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并在二環內98%單位小區已實現“雨污分流”。
南京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始于2010年,計劃耗資180億,早在動工之時,南京城鄉建設局就曾公開表示,雨污分流工程即是為滿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不淹、不澇的城市”和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的目標。
此外,天津、深圳等國內大城市,近年來都相繼以“雨污分流”作為城市排水系統規劃的方向。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2年發布的《中國城鎮排水與污水狀況公報(2006~2010)》,截至2010年,全國城鎮排水管道長度達47.8萬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6.6萬公里,5年來分別提高了45%和64%。
然而從水環境改善的角度來看,效果似乎并不明顯。
以南京為例,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2012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布,2012年南京在全市監測的279個水環境斷面數據顯示,南京總體水質略有改善,但外秦淮河水質總體劣于2011年水平,幾項主要污染指標,氨氮、COD和石油類都超過了四類水質標準,處于劣V類水平。
雨污緣何難分
那么在改善水環境方面,“雨污分流”為什么讓人失望?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教授陳曉宏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治理河道污染,改進排水體制是一回事,關鍵還在于加強源頭的收集和提高末端處理效率。
分流制如果管理不善,同樣不能杜絕污染,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樹平也告訴本報記者。
比如,一些居民住宅原本露天的陽臺專門有雨水管道,但居民自行進行房屋改造后,雨水管道往往成了洗衣機的下水管;一些小商小販也把污水直接傾倒進了路旁的雨水篦子里。此外,雨污分離后,曾經的化糞池系統有取消的趨勢,導致污水管道里一些大塊固體堵塞管道,一些小區物業為了操作方便,仍然直接將污水和雨水管道打通;還有一些為了減少排污費,私自把污水管道直接通向雨水管道。
李樹平說,現實中,雨污絕對分離操作難度很大,就算是雨水管道里也并非純粹的雨水。
一位排水系統專家告訴本報記者,即便是實現了雨污分流,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濃度也非常驚人。在一些發達國家操作雨污分流的高級階段,初期雨水也要進行截留,并送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才排放。
另一方面,污水也并非全部能夠進入污水處理廠。目前,大多數城市都存在的問題是,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很大,但收集到的污水甚至不及處理能力的一半,很多是閑置的。
“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水還是好不了。”陳曉宏對本報記者說,像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太大,污染物總量太大,依據地方污水處理廠的標準,尾水還是會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這非短期的投入能夠解決。
分流還是合流
既然治污效果不理想,操作又有困難,雨污分流的必要性就成為了一個疑問。
李樹平認為,雨污的分流與合流只是排水技術不同,不能片面地說誰更先進。在他看來,新城區可以按照雨污分流操作,而老城區盡量不要動。
上海市水務局一位工作人員就告訴本報記者,在上海老城區基本上不能進行雨污分流的改造。目前中心城區依舊是合流制居多,并建設調蓄池等對合流排水系統進行輔助。
盡管如此,在李樹平看來,上海市的排水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可以說是領先的。
上海地下排水系統的改造伴隨著整個上海水環境治理。上述水務局人士說,上海的排水系統分流制和合流制并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的部分河塘出現一場大雨過后,河道就會黑臭一到兩天。原因是初期雨水對河道的污染非常嚴重。
最早的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是為了改善蘇州河的污染問題,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污水治理工程,包括了44個排水系統,工程總投資約16億元人民幣。它是通過大型管道收集,將污水集中預處理后,通過深水擴散排入長江口。
2000年開始的合流污水二期工程則是針對浦東新區的污水、改善黃浦江及其浦東地區河道的水環境。
在這期間,上海市的排水排污管網廣泛鋪開,上海市友聯竹園污水處理廠、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石洞口污水處理廠等相繼建成。
因此,1998年開始,上海市一方面啟動了蘇州河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強“截污治污”,鋪設管網,收集初期雨水,建造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率。截至目前,上海的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85.6%。
“合流制也有它的優勢,并非全部都是不利點,應當充分利用兩種技術的最優點。”李樹平對本報記者說。
合流制的優勢是管線用得少、造價低、占用空間小、排管簡單,而且雨水還可以沖散淤積在管道中的污染物,部分污染濃度比較大的初期雨水還可以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
與此同時,分流制改造造價大。除了工程本身,因為道路開挖造成的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不便等問題,都是現實中很難調和的矛盾。此外,地下的空間有限,“一變二”實有難度。
陳曉宏還提出了“化整為零”的概念。他說,“在高密度建筑的區域,有很多單棟的建筑,因此可以把單棟樓房的污水和雨水分開處理,讓它在流出這一棟樓之前,保證污水的水質是合格的。”這需要在一棟樓或者一個小區里面,先安裝一個小型的污水處理設備。
但這樣做的成本,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分擔。
分流難治澇
“分流制”被寄予的另一重大使命是解決城市排澇。
南京市2010年在“雨污分流”工程動工之初,該市住建委負責人就曾公開表示,雨污分流工程的一大功能是建設“不淹、不澇的城市”。
但2011年7月的一場特大暴雨,讓南京部分城區發生嚴重內澇。對雨污分流的質疑由此而生。
該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雨污分流工程主要是讓南京城內的污水管和雨水管各行其道,其目的是讓河道變清,這與加大片區的雨水排水能力并沒有多大關系。
南京以外,昆明、廣州、武漢、寧波等城市,在過去幾年的暴雨中,幾乎無一幸免,都遭遇過嚴重的內澇。
分流制排水系統,對排澇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
理論上講,實施雨污分流,排澇能力會有所提高,因為污水走專門的管道,給原先的合流管道騰出空間。只要管道暢通,泄洪能力應該更強。
“但目前來看,國內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管道設計很保守。”李樹平告訴本報記者。
比如,南京在設計排水工程的抵御期是將暴雨重現期設定為0.5~3年一遇,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區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
李樹平說,管網是分流還是合流對內澇影響不大。解決內澇不是管道問題,而是整個排水系統的規劃問題,核心還在于排水的能力和降水能力是否匹配。
中國很多地區在宣傳雨污分流時,常常提到的一個榜樣是德國,尤其是其曾經在青島修建的分流制管網,是中國最早雨污分流的實踐,并且運行良好。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已經基本實現對城市雨水的污染控制,最典型的措施是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截留處理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系的污染雨水。
不過,直到目前德國仍然保持著70%左右的合流制排水系統,采取怎樣的排水方案完全要因地制宜。在地形坡度較大的德國南部更多地采用合流制,而在地勢平坦的北部則傾向分流制。
地下雨水管線不僅要考慮雨水傳輸,同時還要考慮儲存雨水和減緩洪峰的功能。
既然解決內澇和污染無法片面依賴雨污分流,一些新的探索也開始出現。比如在西安等北方干旱、半干旱城市,開始嘗試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理念。
LID,低影響開發,是一門基于雨水管理的工程技術,核心理念就是在源頭對雨水進行控制,如建造雨水花園、植草洼地、可滲透路面、綠色屋頂等,它們可以滯留雨水,減少地面徑流以及污染物的匯集,并且起到收集的作用,方便雨水的循環再利用。
日前,廣州市提出了將在國內首次嘗試“深隧”,在地下四五十米的位置修建8條深層隧道,解決老城區內澇難題并大幅減少排入珠江的污染物,造價約250億元。
陳曉宏認為,“深隧”是否能夠很好地解決內澇和河道污染問題,還需要更好的認證,但至少是一條可選擇的途徑。
“相當于一個臨時儲水場所,末端的一個容器,最終還是到污水處理廠。”陳曉宏說,他認為,“深隧”適用于那些河道空間少的城市,在南方一些城市,河流、河道本來就密集,并不太需要。